【引子】
每年7月12日(“妻要爱”哦)是我和先生的结婚纪念日。我问他,我们为什么会结婚呢?他说,好像也不为什么,就是为了在一起的感觉吧。这种回答,估计大多数女人不会满意。但是细细想来,大多数人的婚姻的的确确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似乎男女对为什么结婚的答案也永远貌似南辕北辙。婚后的日子过得越久,越没有原因,信马由缰,难怪歌里也唱“就这样一起慢慢变老”。围城中的男女渐渐把爱情转化为亲情,结婚从最初的“你侬我侬”的卿卿我我,演化为“左手摸右手”的平淡无奇。
【正文】
我前几日在结婚纪念日那天写了一篇《离婚》,创下我个人公众号自6月24日创刊以来阅读率的新高。自媒体时代的饮食男女似乎对这种带着“负”面色彩的文章有着特殊的兴趣,还有读者立即微我“什么情况”、“吓我一跳”……希望这篇《结婚》不要再吓着读者,收到“又结婚了”、“早生贵子”之类的也着实“吓我一跳”的微信留言。拜托!
本人申明文中提及的友人或亲人,只作为案例出现,请勿对号入座。
1、结婚凭感觉不凭理由
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并与钱锺书相识。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一场旷世之恋由此展开。1937年婚后钱锺书曾在诗歌里追忆他见到杨绛的第一眼:“颉眼容光忆见初,蔷薇新瓣浸醍醐。不知腼洗儿时面,曾取红花和雪无。”
其实无论是谁,两个人热恋之时,什么肾上腺、荷尔蒙、多巴胺啊,一定是嗖嗖往上飙的。激素的作用就是通过化学方法麻痹人的理性认知,结婚——是想都不用想的事,顺理成章,不约而同,异口同声。那个时候没有人为爱情找理由,不找理由还各个理直气壮,每天像打了鸡血似的充满着革命豪情。
2、结婚是承诺不是证书
2008年,参加闺蜜王小姐的婚礼,男方是美国人,在神圣的教堂里,当牧师宣读着“在上帝以及今天来到这里的众位见证人面前,彼得先生,你愿意娶王小姐作为你的妻子吗?并且从今时直到永远,无论是顺境或是逆境、富裕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快乐或忧愁,你将永远爱着她、珍惜她,对她忠实,直到永永远远……”那一瞬间,我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了,我的王妹妹啊,那“梨花带雨”的哽咽中说出的“I do”,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她和夫君彼得并没有在中国取得结婚证书,至今也只是在美国的教堂注册登记,,但他们当年在婚礼上的一声声“我愿意”,这承诺的力量远远大过一张纸。
3、结婚拼个人也拼家庭
中国很多城市的房地产商在前期售楼时的广告里,特别喜欢把“丈母娘”扯进来,最搞笑的当属珠海扑满花园的广告,让我这个当了“丈母娘”的人都受不了。此类广告中的“丈母娘”认房不认人的嘴脸,给还没走进婚姻的男孩子上了一堂课——结婚拼个人也拼家庭,两个人的般配不般配,刹那间被两家人的能量是否对等给占领了阵地。
中国古代推崇的“门当户对“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不敢妄言,只想说男女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在今后的婚姻生活中,会一点点暴露出来,再相爱的两个人,只要涉及到血亲关系的事,无论教育程度有多高,最终人性使然。围绕着“把妈(婆婆)送走”就会让两个人重新审视“我们为什么要结婚”?所以有的人一生都在“恋爱进行时”的状态中,宁愿让爱“死无葬身之地”,也不原意带着爱进婚姻这座坟墓。但这也不尽然,我顺便提一下西蒙娜·德·波伏瓦(1908—1986),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她与萨特从1929年开始相爱,1945年与萨特等创办《现代》杂志,并于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她与萨特一生不婚,在萨特去世后,为了纪念萨特,波伏瓦在第二年出版了她最后一部著作《永别的仪式》。所以西方国家中,婚姻多以个人主义存在,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
4、结婚靠情商不靠智商
无论是结结婚前还是在婚姻里的男人,经常要求女人讲点道理,他忘记了家里永远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爱的地方。婚姻中的女人似乎从来就没讲过道理,因为女人认为有点“小性子”是一种爱的表现,她希望这些“小性子”能让男人暂时妥协,哄着她,宠着她。婚姻考验了男人的智慧和情商,尤其在婆婆(自己的妈)与儿媳(自己的宝贝)之间,男人做得好并且导演女人一起倾情表演,这个家幸福得让燕子都会在房檐上做窝。
很可惜,不是所有男人都懂的,因此才会逼得疯狂的女人经常半夜里醒来时,还会问拧着男人的耳朵问:“我和你妈同时掉进河里,请问你先救谁?”结婚真不是为了这个变态的问题,非因非果的事在婚前婚后经常遇到。最笨的办法是,男人一进门如果看不出女人为什么不高兴,就“行胜于言”吧,拥抱一下,不出五秒钟,女人就会推开男人说:”好了,好了,我去做饭了”——天下太平啊!
5、结婚为自己不为孩子
婚姻中所有关系都不敌夫妻的关系,但有的夫妻生了孩子后,这种核心关系就发生了转变。女人的精力过多地放在照顾幼小的孩子身上而忽视了丈夫的家庭需求,男人的变故与持守成了一种风险。就算孩子扔给家里老人,多年后一个“问题少年”还给父母更多的是后悔。我有一个女友,她说她结婚的目的是为了生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这句话,听起来最多有点母爱泛滥,背后隐藏着一个定时炸弹。孩子是婚姻的副产品(爱情的结晶),一个生理上的自然规律结果成了她结婚的理由。
中国式夫妻属于“捆绑”式结构,夫妻间用爱情先捆绑对方,再用父母的爱捆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我真的很想说,结婚是基于两情相悦,不是直接奔向生儿育女,要知道“满床的儿女不如半床的夫妻”。有没有孩子,双方都应把致力于婚姻质量的提高放在首位,至于孩子,“儿孙自有儿孙福”吧,父母渐渐会理解龙应台的《目送》中的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后】
结婚,一诺千金签下“卖身契”,拴的住的和拴不住的,徘徊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像钟摆的向左还是向右,当年的“情”啊、“爱”啊的山盟海誓,需要在婚后好好珍惜,保守承诺的同时精心经营,维持有质量的婚姻生活。婚姻需要“娱乐精神”,可以“胡开心”,但切记不能“瞎痛苦”。有自寻烦恼的时间,不如两口子一起读一本书,或饮一壶茶,“赌书消得泼茶香”,经年后,“当时只道是平常”。
一纸箴言,致离婚。
常来咏絮书斋坐坐,一起读书,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