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在我国古代,被视为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形成远古酒事活动的俗尚和风格,每到逢年过节,或是婚嫁丧娶,当有绝味佳肴,更有香醇美酒。不论什么场合,相聚还是分离,庆祝还是消愁,酒俨然成为了一种精神支柱,一种饭局文化。
《甄嬛传》中斟酒的情景
而婚礼自古代起,就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一整套的与婚礼相关的文化,追溯其源,婚礼从古至今就与酒结下了浪漫之缘。
南方的“女儿酒”
最早记载为晋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说南方人生下女儿才数岁,便开始酿酒,酿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儿出嫁之时才取出供宾客饮用。这种酒在绍兴得到继承,发展成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质与一般的绍兴酒并无显著差别,主要是装酒的酒具独特,这种酒坛还在土坏时,就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到女儿出嫁时,取出酒坛,请画匠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
满族人结婚时的“交杯酒”
入夜,洞房花烛齐亮,新郎给新娘揭下头盖后 要坐在新娘左边,娶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郎抿一口;送亲太太捧着酒杯,先请新娘抿一口;然后两位太太将酒杯交换,请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满族人在举行婚礼前后的“谢亲席”:将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礼盒中,由两人抬着送到女家,以表示对亲家养育了女儿给自家做媳女的感谢之情。另外,还要做一桌“谢媒席”,用圆笼装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对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达斡尔族的“接风酒”和“出门酒”
送亲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用酒壶斟满两盅酒,向送亲人敬“接风酒,这也叫”进门盅“,来宾要全部饮尽,以示已是一家人。尔后,男家要摆三道席宴请来宾。婚礼后,女方家远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 次日才走,在送亲人返程时,新郎父母都恭候门旁内侧,向贵宾一一敬“出门酒”。
“会亲酒”
订婚仪式时,要摆的酒席,喝了“会亲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约已经生效,此后男女双方不得随意退婚,赖婚。“回门酒”,结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回门”,即回到娘家探望长辈,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称“回门酒”。回门酒只设午餐一顿,酒后夫妻双双回家。
“交杯酒”
这是我国婚礼程序中的一个传统仪节,在古代又称为“合卺” (卺的意思本来是一个瓠分成两个瓢),古语有“合卺而醑”,孔颖达解释道“以一瓠分为二瓢谓之卺,婿之与妇各执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卺又引申为结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这一名称,到了宋代,在礼仪上,盛行用彩丝将两只酒杯相联,并绾成同心结之类的彩结,夫妻互饮一盏,或夫妻传饮。这种风俗在我国非常普遍,如在绍兴地区喝交杯酒时,由男方亲属中,儿女双全,福气好的中年妇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给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几颗小汤圆,然后, 斟上两盅花雕酒,分别给新婚夫妇各饮一口,再把这两盅酒混合,又分为两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让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门外撒大把的喜糖,让外面围观的人群争抢。
婚礼上的交擘酒
为表示夫妻相爱,在婚礼上夫妻各执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饮一口。
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
而婚姻是每个人必有的经历,婚宴又是家家大喜的体现,所以中国人结婚总要大摆酒宴,以示喜庆。古人在"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均用玉液琼浆的美酒来助兴庆贺。而如今,“喜酒”往往是婚礼的代名词,更是婚宴助兴的精神食粮,而婚宴中的喜酒,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传统婚礼
目前充斥喜酒市场的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大多是地方品牌,名牌意识不强,也仅主攻和流通于婚喜宴。 选择一款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包装上大气高贵的喜酒会让这场婚宴更具韵味,喜气满满。
从“喜文化”的元素上分析,“喜”是一个较大文化范畴的“喜文化”,诸如“喜迎佳节”、“喜贺寿诞”、“喜迁新居”、“喜报丰收”等众多“喜庆时刻”,而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喜结良缘”,这是家中喜事首要之大喜。而“喜”字让人联想到的就是喜庆的中国红,再镶上金色的花纹和勾边,给人红红火火的视觉冲击,很快就被拉进婚宴的氛围中。
汾酒“家中有喜”系列红金搭配的色彩冲击
精致的包装与优雅的瓶身
除了喜庆的包装和华丽精致的外形,最重要的自然是它的口感和味道。自古人人便会吟诵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的这款专门为“喜事”而量身定做的产品,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除了生产素以色、香、味三绝著称于世的汾酒,其富有个性的“清香文化”,本身也是一种魅力,一种时尚,一种制胜的文化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