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8日开始,铁路工会保障和女工微信平台开设专栏,推送第三届书香铁路女职工读书活动获奖作品,与各位分享亲情之甘美、阅读之兴味。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 中国中铁资源公司 于越 作品。
老院里的家风
于 越
中国中铁资源公司
我6岁以前的时光,几乎都在爷爷家的老院度过。老院很别致,栽满了各类花草树木,那是我儿时的乐园。而那些散落在老院里的故事,也在后来成为我人生中的灯塔。
爷爷一生勤劳,在我的印象里从没睡过一次懒觉。无论冬夏,爷爷总是天蒙蒙亮就起床。春天种菜,夏天种花、除草、浇菜园,冬天修整院落。一有闲暇,爷爷就坐在葡萄架下的长椅上读书看报。那时候,我最喜欢在院子里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玩累了,就跑到长椅边,一歪身子躺在爷爷腿上,缠着爷爷讲故事。夏天的午后,树影斑驳,在那把长椅上,爷爷给我讲过的故事无法计数,但讲的最多的是关于老院的过去。
爷爷18岁那年,被分配到当地乡政府上班。当时,爷爷是村里唯一一个中学毕业的人。1950年,爷爷奶奶结婚。那时的老院,还是一块荒地。爷爷用参加工作后的全部积蓄和部分借债盖了两间石头泥土房。婚后,爷爷上班,奶奶在家种地、操持家务。那几年,随着大伯、父亲和两个叔叔相继出生,家里的日子也愈加紧张。爷爷在上班之余,跟奶奶一起又种了十几亩地。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常常累得他们直不起腰。爷爷说,再穷再苦再难,也要让每个孩子都念书,要不就枉费了他这一生。乡亲们笑他,因为在那个年代,家里连饭都吃不饱。但爷爷坚信,他可以。
后来,父亲兄弟四人果真陆续进了小学、中学。爷爷常对他们说,农村孩子能念书不容易,一定要勤奋刻苦、懂得珍惜。父辈们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学习,年年拿奖。上中学时,为了帮爷爷奶奶分担家里的重担,大伯选择了去当兵,父亲和两个叔叔一边上学一边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活干完了才能学习。晚上,几个人挑一盏昏暗的油灯,围在炕沿边儿学习。大伯结婚那年,在老院办酒席。为了安心备考,两个叔叔拿着手电躲到菜窖里学习。酒席散后,大家找了许久最后才在菜窖里找到他们。几年后,父亲和两个叔叔纷纷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辛苦了半辈子的爷爷奶奶脸上一次次洋溢出欣慰的笑容。
1990年,爷爷年满60岁,“船到码头车到站”。告别了忙碌40年的工作,,回到老院读书看报,跟奶奶一起浇花种菜,开始了他的“老干部”生活。那时候,父亲兄弟四人都已成家,每人都有一份别人眼里很不错的工作。为了让爷爷退休后的生活不感到寂寞,每逢年节,几个家庭都不约而同来到老院吃团圆饭。
过年,是老院的盛典。也是我那时最大的期盼。每每看着奶奶、妈妈和婶婶们炸丸子、熬闷子、做各式各样的菜品,呼吸着鞭炮燃放过后的特有气息和灶台里飘出的煮肉的香气,和姐姐、弟弟每人嘴里啃着一串爷爷特意为我们做的冰糖葫芦,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对联窗花,尽情享受着大人们的喜悦忙碌和老院的热闹欢腾。除夕之夜,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共话家常,其乐融融。每逢这时,爷爷和父辈们总要忆苦思甜,回忆过去的艰辛,畅谈当下的工作生活,然后举杯祝愿未来。大多数时候,都是父辈们说爷爷听,偶尔他点评一两句。最后,爷爷总会总结陈词,嘱咐父辈们一定要脚踏实地,谦虚谨慎,不断学习,不惹事,不怕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嘱咐每个家庭要勤劳简朴、幸福和睦。
印象中,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如此。只是,慢慢的开始超出了“吃”的概念,大家更在意的是团圆本身和在爷爷奶奶身边即便短暂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个逢年过节团聚在老院的不成文的规定,就这样被大家一坚持就坚持了二十几年。
再后来,我们都大了。读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和我的兄弟姐妹都留在了所谓的大城市。回家的时间少了,老院变得安静了许多。
2013年初,我结婚了。婚礼之前,已经年迈的爷爷亲笔写了一封信给我。信里有这样一段话:“结婚后,你们一定要孝敬双方父母,勤俭持家,努力锻炼身体,在生活上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体谅,在工作中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遇到任何困难不如意,都不要着急气馁,冷静对待,两个人一起想办法解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事。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发挥自己所能在社会上立足。”
我把这封信夹在了一本小时候的相册里。那年的春节,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接下来的两年,搬家、生子,连在一起我有三年的春节没有回到老院跟爷爷奶奶一起过年。这几年里,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我的小家庭里。每当遇到困难、每当心情失落、每当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时,我总会把信拿出来读,一遍又一遍。
2016年春节,终于可以举家回去过年。而不曾想到,那竟是爷爷有生之年的最后一个春节。
岁月前行。如今的老院,爷爷当年种下的苹果树和那些曾经开得热闹的芍药花、喇叭花早已不见踪影。那把落满灰尘的长椅,再也找不回那段捉迷藏的欢乐时光。《目送》里说:“父母儿女亲人一场,不过就是看着那个承载爱与亲情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老院老了。然而,这些年来,不论是从老院走出的父辈们,还是我们这一代人,都时刻牢记着爷爷的嘱托。他的那些话,他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他的言传身教成就了我们的家风,滋润、涵养着这个大家庭,并将在几代人的工作、生活里一直传承下去。
编后语:
阅读这些作品,我们犹如欣赏一道五彩斑斓的彩虹,可以尽观姿态万千铁路女性的风采。
对待长辈、丈夫、子女,她们温婉柔和,以孝敬亲情和睦家庭,用明理贤德教化子女;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特别是遭遇困难或疾病缠身时,她们乐观豁达,以执着热爱点燃人生,用自强不息谱写巾帼风华。
在这点滴笔墨中,表达了她们纯真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品德和朴素的情怀,洋溢着她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明天的向往,渲染出了浓厚的“书香铁路”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