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歌曲分类 >滋养孩子的早期教育,来源于父母快乐的情绪

滋养孩子的早期教育,来源于父母快乐的情绪

发布时间:2021-11-19 20:26:17
作者:爱丽丝与奇妙豆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棉棉老师。我们二月份的儿童教育主题,关键词是“滋养”。什么样的早期儿童教育最能滋养孩子的身心,让他们自由成长?

这一个月的主题文章,都是在我与心理咨询督导师甘老师的共同讨论中一点点完善的。这一期的主题,我们在讨论现实案例时,也会融入一些中西方育儿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各位读者带来一些灵感。

 

在文章的开始,首先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杰出的儿科医生和儿童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他成长于二战之前的英国,那是个乐观又有希望的年代。温尼科特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他对于人类的自我恢复、发展和成长的能力从来没有失去过信心。今天我们讨论的主要观点,就是来自于温尼科特的著作《万千心理:孩子、家庭和大千世界》。

(这本书有中译本,推荐给大家,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在网上找来看看)

 

长期读我专栏的读者,对温尼科特的理论应该不会陌生。我在之前的文章“60分父母”系列中,提到过他的“60分父母”的概念。

“60分父母万岁”——作为“完美父母”,我们称职得太过头了吗?(一)

“60分父母万岁”——作为“完美父母”,我们称职得太过头了吗?(二)

“60分父母万岁”——作为“完美父母”,我们称职得太过头了吗?(三)

温尼科特认为,最好的爸爸妈妈不是完全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的“100分完美父母”,而是更能顾及自身需要的“60分父母”。


到底什么叫“100分父母”,什么叫“60分父母”?

他们爱孩子的程度可能是等同的,但是往往代表着不一样的育儿态度。

比如,“100分父母”老想着要给孩子最好的,一切为了下一代,自己受多大委屈都不算什么。

60分父母”呢,他们也会为了孩子尽力而为,给他们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但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不能长期委屈自己,自己的快乐也很重要。

放在今天,“100分父母”可能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而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或者为了买孩子的学区房而心甘情愿背上一辈子的债务。

至于“60分父母”,他们最多给孩子存上一笔丰厚的教育基金,送孩子进入大学后,就开始心安理得的享受自己的人生了。

这两种育儿策略,我认为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仅代表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亲子关系。通常来说,亚洲父母偏向于当第一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紧密,哪怕在孩子成年后,仍然常来常往,“四世同堂”是一种幸福;西方家长则普遍更愿意当第二种,认为孩子长大了就是独立的生命,应该建立自己的人生。

身为西方人的温尼科特,在他的书中写道:

过度付出不是一种爱,而是一种禁锢。过度付出的父母,满足的主要是自己的心理需求,而非孩子的需要。他们不仅容易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还会抑制孩子成长的天性,让孩子索需无度,变得更加不易满足。

反观我们今天的社会教育趋势,我亲眼目睹国内的父母如何呕心沥血的为孩子们付出,在敬佩之余不得不感慨:温尼科特的理论确实领先于时代。

从前的二战时期到现在的和平年代,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愈来愈多,肩上承担的责任也愈来越大,人仿佛也愈来愈焦虑和不快乐。

 

其实,比起一个苦大仇深、事事追求完美的“100分家长”,能够给孩子最多滋养的,是不完美却快乐的养育者。

快乐的爸爸妈妈和快乐的老师,养育出的孩子一定是鲜活的、生机勃勃的。他们的生命活力,确实会让人感觉很愉快——就像比起一整天打瞌睡的懒猫,我们会倾向于觉得活力四射,调皮捣蛋的小猫更可爱一样。他们是自信的,自信自己值得被爱,自信能给周围带来欢乐,因此对环境有归属感,也不害怕和世界发生连接。

我作为一个在国内国外都从事过教育行业的老师,个人感觉是在北美长大的孩子,和我们国内的孩子相比,虽然在基础教育的学术方面差一些,但性格方面确实更活泼阳光一些,也更有自信。

在幼儿园工作的这些年,我发现自己内心最偏爱的,其实就是顽皮、聪明、又有趣味的孩子,原因也是因为我感觉他们非常的鲜活,每个人都不一样,很容易让人记住。

我一直记得有个小女孩最喜欢扎三个辫子,自称她是“外星公主”,平时的妙语连珠和奇思妙想,常常让我哭笑不得。

有一次,她和妈妈齐齐的尖叫着从楼梯上摔了下去,一个礼拜没来上学。在她们终于康复以后,我询问了原因,原来一切的起因就是“外星公主”的突发其想:她突然觉得,被妈妈抱着小心翼翼的下楼梯实在很无聊——“不如我拗一下腰,让我们俩都快速的跳下去,多好玩儿啊!”她这么想道,并且尝试了一下,于是……

像这类孩子,固然会让家长老师头痛,可是在他们毕业离开以后,我最想念的也是她们与他们的快乐的活力。

 

温尼科特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论:

“当母亲(主要照顾者)怀着一种愉悦的心情来为婴儿喂奶、换尿布、甚至是干普通的家务活时,婴儿能够感应到母亲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愉悦,从而变得鲜活,他们的成长就会充满了生机活力。”

这种“生机活力”,到底指是什么呢?所谓的“生机活力”,是指妈妈在照顾孩子时,被唤起的愉悦状态会让孩子觉得妈妈非常的鲜活。按我的理解,可能就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心灵沟通”吧。因为孩子面对的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母亲,所以孩子的存在必然对母亲产生影响,而母亲的行为也同样对孩子发生作用。

试对比一下:一个愉快的照顾着孩子的妈妈,和另一个简单遵从他人指导的照顾着孩子的妈妈,还有另一个不情不愿的被迫照顾孩子的妈妈。即便三个妈妈的行为完全一致,被照顾的孩子的心理感受也一定大不相同。最能给予孩子心灵滋养,最富有生机活力的妈妈,肯定是信心满满、愉快享受育儿过程的第一位妈妈。

 

另一方面,心理督导师甘老师结合自身的咨询经验,指出人性是有反弹机制的。她说:

“有一些父母感觉上好像有些本末倒置,一个月花在孩子身上的钱和自己一个季度拿到手的薪水差不多,似乎钱花得越多,就证明了他们越精心的养育着孩子。但‘富养’和‘穷养’并不完全是钱的问题。”

她还说:

“我有时劝他们(父母)自己看上了什么就买,虽然我知道最后他们为了给孩子省钱,还是会算来算去的,要么就不买了,要么就降低标准凑合一下,总是‘欠着点’,我会有些担心他们在这上面‘欠着点’的东西要从哪里找回来。”

长期抑制自己,不允许自己追求欲望满足的父母,会让自己走到一个“我为了孩子付出一切,ta应该要回报我”的心理边缘。因此,过度付出的父母很难保持心理平衡,他们会期待着孩子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回报自己。

“欠着点”的东西欠久了,总归要找回来。

这样的养育者,一旦发现孩子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就很难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因此,他们也很容易对自己的孩子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

因此心理咨询师和教育者通常认为,父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需要。一对快乐的爸爸妈妈,比什么高级玩具早教班都来得有用。

 

我所认为的成功的教育,就在于家长和老师能够随时随地创造一种“安全、愉悦而美妙的氛围”,这种情感联结的动态磁场很难用语言形容,但是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越是在客观条件不乐观的情况下,营造氛围的能力就越是重要。

小朋友不需要多豪华精致的环境,物质方面真的是够用就好,关键是“软实力”:“亲密”、“向上”、“快乐”才是最优质的儿童教育的秘诀。

 

下一期文章,让我们继续围绕着“滋养”的关键词来进行探讨。懂得滋养孩子的家长,大多都是怎么样的?他们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局限性在哪?

 

To Be Continued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就请动动手指,帮我点个赞或转发到朋友圈吧!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儿童教师棉棉老师,坚持每周更新一篇原创的育儿文章,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闻、育儿经验和儿童故事,也会不定期更新我的原创童话。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liceandMagicBeans,或知乎专栏爱丽丝与奇妙豆,实时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如果有育儿方面的疑问,欢迎从知乎的值乎向我在线咨询。为保护儿童隐私,所有儿童姓名均为化名,案例中的儿童特征也会经过适当处理再呈现。感谢理解。

商业合作请在文章后留言,直接联系本人。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