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故事
阿尔玛维瓦伯爵的仆人费加罗要结婚了,他的未婚妻就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侍女苏珊娜。荒淫无耻的伯爵对善良纯洁的苏珊娜早就垂涎三尺,因而对费加罗的婚事百般阻挠。不仅如此,以前费加罗曾向管家婆玛采丽娜借过钱,契约规定如果费加罗还不上这笔钱,就得娶她为妻;巴尔托洛是罗西娜早期的监护人,一个医生,也因为费加罗过去曾帮助伯爵夺取他所钟爱的罗西娜而怀恨在心。他们出自各自的目的,对费加罗的婚事横加阻挠。机智幽默的费加罗和聪慧美丽的苏珊娜,运用智慧和胆略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终于结成良缘。
二、关于作品
1、作品简介:
《费加罗婚礼》这部歌剧共有4幕28曲,属喜歌剧,作品K492,作于1785-1786年,1786年首演于维也纳布尔格剧院,是莫扎特创作的歌剧中的巅峰。这部歌剧由彭特(L.da Ponte,1749-1838)据博马舍(P.A.C.de Beaumarchais,1732-1739)的讽刺喜剧《狂欢的一天或费加罗的婚礼》撰脚本。
2、剧情概要:
阿尔玛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将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结婚,但伯爵不怀好意,欲将苏珊娜据为己有,剧中详细叙述费加罗以机智斗败伯爵的事迹。在此过程中,费加罗得知他原来是巴尔托洛医生与女管家玛采丽娜的儿子,但后者因不知实情,情况又因另一名侍仆凯鲁比诺尔更趋复杂:凯鲁比诺对所有女人都是一见钟情,自以为爱上了伯爵夫人。伯爵夫人自己也有苦恼:丈夫厌旧喜新,使她感到烦恼,于是她假扮苏珊娜到花园去与伯爵幽会。最后一切误会冰释,费加罗如愿以偿得到新娘,伯爵夫人也对丈夫宽大为怀。剧中的贫民一机智、勇敢和胜利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而封建贵族的虚伪、堕落遭到无情的讽刺、揭露。作者通过喜剧性的爱情故事,深刻、尖锐的提出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问题。
3、序曲体裁:
歌剧、清唱剧、芭蕾舞剧、话剧及其他大型作品的序奏音乐。最早定型的序曲形式是吕利的法国序曲(一般包括一个庄严显赫的附点节奏的慢段落,继以一个模仿风格的快段落),意大利歌剧序曲一般是三乐章的(快-慢-快),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序曲为单乐章,通常用奏鸣曲式的结构。格鲁克认为序曲应该使听众对剧情有心理准备,这一思想在后世许多序曲中被执行贯彻,并得到发展。
4、欣赏指导:
《费加罗婚礼》(序曲)的音乐主题与歌剧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总的情绪和风格却和歌剧有着深刻的联系。它概括了平民的性格特征,烘托了喜剧中胜利的欢乐气氛。这是一个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结构的乐曲。整个乐曲的情绪较轻松、欢快而诙谐,充满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朝气,即使是在副部唯一的温柔主题中也不失主动感。能做到这些,首先因为莫扎特在乐曲中大量地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节奏,不论旋律是急还是缓,在伴奏声部中总会保持着十六分音型,大部分时候它是由弦乐组来演奏的。如果你仔细点听,就可以在清晰的旋律线下面找到这个烘托出全曲气氛的声部。旋律是由木管和弦乐器来担任的。一开始,大管和大提琴齐奏出震音音型,紧接着木管组将旋律托到高音区,弦乐有力地奏出凯歌似的乐句,十分有号召力,随后音乐在这种情绪中发展下去,这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它建立在D大调上;副部主题轻快活泼,并略带有喜剧性格。它由三个因素组成。第一因素:第一小提琴奏出优雅活泼的曲调,木管乐器与它对答;第二因素:由大管、中、大提琴奏出富有朝气的旋律,接着由小提琴高八度重复一次,刻画出费加罗勇于斗争的性格;第三个因素:旋律细腻,优美富于歌唱性,刻画了少女苏珊娜的形象。再现部中,主副部调性统一,都在主调——D大调上,在任列的气氛中结束了全曲。
喜欢我推荐的音乐就请关注米拉的音乐时光,更多好音乐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