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于1898年10月至1899年2月之间创作了《在原始旋律上的变奏曲 作品36》(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36),通常被称为《谜语变奏曲》(Enigma Variations),这是一部由一个原始主题加十四个变奏组成的管弦乐作品。
埃尔加将这部作品敬献给了“画中的朋友们”。画像中的人物包括:埃尔加的妻子爱丽丝、朋友及出版商奥古斯塔斯·J·杰格以及埃尔加自己等。在1911年一场演出的节目单中,埃尔加写道:
这部作品,以一种幽默的精神开始且以深沉严肃继续,其中包含作曲家朋友的素描。也许可以理解的是,这些要人们对原始主题都有着各自的评论或反思,每个人都试图解开这个谜,作品的题目亦因此而来。素描不是肖像画,但每一个变体都包含一个建立在某个特定个性或者一些只有两个人知道事件上的鲜明观念。这是作曲的基础,但除却任何无关的考虑之外,这部作品可以当作“一首音乐”来听。
《谜语变奏曲》于1899年2月18日完成,同年6月19日在伦敦圣杰姆斯大厅首演,奥匈指挥家汉斯·里希特担任指挥。批评家起初因《谜语变奏曲》充满神秘感的层次而感到恼怒,但大多数人还是对作品的内容、结构和编排赞不绝口。埃尔加后来重新修改了最后一个变奏,新增加了96小节以及一台管风琴,以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这一新版本,也就是当今通常情况下演奏的版本,于1899年9月13日在伍斯特三合唱团音乐节上首次演出,埃尔加本人亲自担任指挥。
自1899年伦敦首演以来,这部变奏曲迅速普及,确立了埃尔加的国际声誉,作品的录音逾六十次。很多著名作曲家都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改编,其中包括:作曲家本人将整部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作曲家本人将整部作品改编成双钢琴曲……2017年,德国电影配乐作曲家汉斯·季默,将这部作品的旋律用在了战争电影《敦刻尔克》中。在贯穿全片的时钟滴答声中,藏着第九变奏“Nimrod”(猎人)——这首英国国民的挽歌。此变奏曲其实我们也能经常听到,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的仪式上、同年戴安娜王妃的葬礼上、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以及每年英联邦阵亡将士纪念仪式上……
《敦刻尔克》不仅在整部电影中用了《谜语变奏曲》的曲调,把第九变奏“Nimrod”熟悉的和声安插在各个有象征意义的场景,还由汉斯·季默工作室另一位作曲家本杰明·沃菲斯齐创作并改编了一首《第十五变奏》(《谜语变奏曲》其实只有14个变奏)。这首变奏曲借用“Nimrod”开头耳熟能详的主题,以每分钟六拍的速度伴随着影片里的几百艘救援船缓慢行进,让观众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思绪突然变得稠涩起来。
▲ 第九变奏“Nimrod”/巴伦博伊姆/西东合集交响乐团
第九变奏“Nimrod”(“宁录”是诺亚的后裔,《旧约》记载他善狩猎),此变奏为其友约翰尼斯·耶格(August Johannes Jaeger,1860-1909)所作,耶格的德文是狩猎的意思,其人稳重而诚实。埃尔加回忆“夏日黄昏的一次长谈,我的朋友变得能说善辩,议论贝多芬,特别是他的慢板乐章之宏伟。”
1898年10月21日,爱德华·埃尔加在经过长时间教学以后回到了妻子和他们自己在莫尔文的家。尽管那段时期在利兹音乐节上演出的《卡拉克塔克斯》(Caractacus)非常成功,但埃尔加还是感到沮丧。吃完晚饭以后,埃尔加点了一支雪茄,在钢琴旁坐下开始涂鸦。他后来回忆起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休息了一会儿过后,精神得以放松恢复,我开始弹琴。忽然妻子打断说:‘爱德华,这曲调很好听’。我如梦初醒,‘嗯!曲调,什么曲调!’她说:‘再弹一遍,我喜欢这旋律。’我漫不经心地弹着,‘就是它。’妻子以赞许的口吻叫到。 ‘那是什么?’我答道:‘什么也不是——但也许可以用它来写点什么。’”
如果没有爱丽丝·爱德华打岔一事,我们也许永远不会有这部最伟大之一的英国管弦乐作品。埃尔加称这一他尚没有意识到有任何价值的旋律为“谜语”,意思并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谜团。但他又说,一个“有关黑暗的说法必须留下疑团”,表达了旋律所产生的“虚无感”。
实际上,这一介于G小调和G大调两者之间的旋律,是松散地取自莫扎特《布拉格交响曲》慢板乐章中的两个主题,埃尔加当时刚刚在利兹听了这部作品。
仅仅是为了取乐,埃尔加开始摆弄这首曲子,将它改编制作成一些朋友的音乐漫画。他还尝试了对爱丽丝的不同处理方法,让她去猜测主题。很快,一组管弦乐队变奏曲的严肃想法就成形了。
每一段都是以画像中朋友名字的首字母为标题,以“C.A.E.”(妻子卡洛琳·爱丽丝)开始;以“E.D.U.”结束(第十四个变奏),这是作曲家本人的自画像,三个字母是Eduard的缩写,爱丽丝对丈夫的昵称。
1899年2月,埃尔加对变奏曲进行谱曲,将其敬献给“……画像中我的朋友”,取名为《在原始旋律上的变奏曲 作品36》(Variations on an Original Theme Op.36)——但并没有提及‘谜语’两字,不过这个词被埃尔加用铅笔写在他亲笔签名的乐谱上。
1899年6月19日,在伦敦的首场演出中,还包括莫扎特的《布拉格交响曲》。42岁的埃尔加,也因这部作品功成名就。
▲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皇家爱乐/2007 Prom
推荐唱片
阿德里安·布尔特
伦敦交响乐团
厂牌:EMI
+
《威风堂堂进行曲 作品39》(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 Op.39)
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英国指挥家阿德里安·布尔特(Adrian Boult 1889-1983)
布尔特这张1970年《谜语变奏曲》的唱片,和下面即将提到的巴比罗利唱片,具有相类似的充沛情感,但在唱片的音质上却略胜一筹。布尔特的诠释带有权威性,以及自发的清新与美丽:每一个变奏都是从前一个演变而来,带着一种自然流动和向前推进的感觉。温暖与慈爱并存,再加上高贵与沉稳的氛围,令听众清醒地意识到这场演出是出自一位和音乐度过一生的指挥家之手。你只需细细品味第一个变奏(作曲家妻子)中的激情萌动、“特洛伊特”变奏曲中的盛气凌人以及“猎人”变奏中属于秋天那色彩斑斓的挽歌,就能意识到这确实是一份非常特殊的文献。
状态极佳的伦敦交响乐团,技巧和诗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出色录音转录而成的CD,品质超群。六年以后,伦敦爱乐乐团录制的《威风堂堂进行曲》,有着令人振奋的新鲜与直接——确实,这场演出充满活力和幽默,很难相信布尔特在录制这张唱片时已经是八旬末期老人。
安德鲁·戴维斯
BBC交响乐团
厂牌:Warner
+
《伦敦城的安乐乡序曲》(Cockaigne Overture, Op 40)、《引子和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Op 47)、《小夜曲》(Serenade, Op 20)
BBC交响乐团/英国指挥家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 1944-)
这是四场最好的埃尔加作品音乐会。首先:录音技术是一流的,接近完美的平衡和一个真正的自然声音。其次:英国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准是一流的。安德鲁·戴维斯指挥的这四部作品都具有启发性,他似乎已经忘记了所有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其他解释,回归乐谱并给予我们他在里面所发现的一切。以《伦敦序曲》为例,戴维斯巧妙地运用了乐谱中的渐缓标记,给音乐带来了灵活性,而正是这一点被埃尔加认为是诠释他作品的理想要素。
这套杰作的诗意和智慧焕然一新。说起《谜语变奏曲》,你会欣喜地发现这样一场精彩的演出已被保存在其他珍贵版本中,而不是奇怪为什么其他唱片也会被认为是必须的。每一个“画像里的朋友”,经戴维斯的演绎,其强烈特征没有丝毫夸张或带有解释性的怪癖。节奏是恰到好处的,管弦乐队的演奏以布尔特所认可的方式,捕捉到了埃尔加真实的声音。
同样,在《引子和快板》中,弦乐四重奏的录音又是多么美妙,充满神奇感的温柔以及逼真的拨弦,赋予这伟大的旋律以无比的灵动性。赋格曲的演奏充满了真正的热情和愉悦。
早期的小夜曲甜美而纯真,而这是一部大规模的音乐作品,以这样的方式指挥并演奏,也就使之听上去具备了这样一种声音效果。
安德鲁·戴维斯
爱乐乐团
厂牌:Signum
+
《在南方,(阿拉西奥)》(In the South ,<Alassio>,Op 50)、《小夜曲》(Serenade, Op 20)
爱乐乐团/英国指挥家安德鲁·戴维斯(Andrew Davis 1944-)
取自戴维斯自2007年起,在英国伦敦克罗伊登费尔菲尔德艺术中心大厅里,举办的纪念埃尔加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系列音乐会。总的来说,这里的《谜语变奏曲》,戴维斯的诠释依然引人入胜颇具特色,不露痕迹的水到渠成源于对乐谱的熟稔。点睛之处在于:“特洛伊特”和“GRS”变奏,皆带有炫耀性的修饰,而戴维斯的“猎人”变奏以其人道主义和无私的光芒更趋于理想化。这里面最佳的一首变奏,也许是“EDU”,毫无拘束地展开加上节奏细腻的高潮,管风琴的加入给整部作品的尾声平添一股雄壮豪迈的阳刚之气。
然而,这套唱片的突出之处还在于《在南方》。(注:这部作品创作于1903冬季至1904年,埃尔加全家在意大利度假期间。)正如人们所能回忆的,那是一段充满体贴、慷慨以及柔情的美好时光。戴维斯以暖人心扉的抒情激情着力拓展了埃尔加拱形的旋律线条。更为重要的是,首席中提琴演绎的惆怅丝丝入扣,极好地把握了作品主题。《在南方》和《小夜曲》的录音都是在伦敦伊丽莎白女王音乐厅,尽管人们会认为那里并不是理想的宽频声学空间,但实际上的录音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吹毛求疵的地方。
约翰·巴比罗利
Hallé Choir and Orchestra
厂牌:Dutton
+
《三首巴伐利亚舞曲》(Three Bavarian Dances Op.27)中的《摇篮曲》(Lullaby);英国作曲家沃恩·威廉姆斯(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的作品
男高音帕里·琼斯(Parry Jones)
英国Hallé Choir and Orchestra/英国指挥家约翰·巴比罗利(John Barbirolli 1899 -1970)
这里埋藏之久的珍宝是巴比罗利麾下埃尔加《谜语变奏曲》的首次录音,之前从未发行过。此张唱片于1947年5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录制完成,仅比巴比罗利在EMI的圣约翰伍德工作室录制他首次出版发行唱片早几个月。这一新发掘的版本勉强成为后来的热门版本,但却带来了额外的优势。主题的开场白要更为轻松一些,更多的流畅性以及少而精的突出重点。“猎人”变奏带有更为温暖的情感,表达上也更具自发性。最后一个变奏“EDU”,其慢节奏有点边缘化。值得注意的是,巴比罗利后来立体声版本的《谜语变奏曲》也采用了不那么匆忙的速度。(注:实际上,最后一个变奏是快板)
《三首巴伐利亚舞曲》,改编自埃尔加因回忆1894年秋季在上巴伐利亚行政区、主要是加米加米施市的度假情形,为合唱团及管弦乐团而创作的六首歌组曲《自巴伐利亚高原》(From the Bavarian Highlands)。《摇篮曲》为组曲中的第三首歌曲。
德尔·马尔
皇家爱乐
厂牌:DG
+
《威风堂堂进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
皇家爱乐/德尔·马尔(Del Mar)
滔滔不绝的自由表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曲家自己。同样,德尔·马尔以不可思议的锐气诠释了《威风堂堂进行曲》。
▲ 伦纳德·斯拉特金/爱乐交响乐团/1995/Proms
圣安东的诱惑(福楼拜小说集)
作者:居斯塔夫·福楼拜 著 / 李健吾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