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崆峒区文化馆的一间音乐教室里,《献给爱丽丝》的琴音流淌,一个孩子灵巧的手指跳跃在钢琴键盘上,乐曲到了连续快节奏的部分,孩子一着急就“卡壳”了,杨维国在一旁边说要领,边示范演奏。
杨维国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中国音协大提琴学会会员、中国音协电子琴学会会员、甘肃省音协会员、崆峒区音协主席、崆峒区文化馆艺术专业副高级研究馆员、平凉爱乐乐团大提琴首席。
三十年间,他培养各类音乐人才2000余人,有30余人考入中国知名音乐学院,1000余人获得了全国音乐器乐考级等级证书和甘肃省艺术特长等级证书,他连续7年获得了国家和省级优秀指导老师奖。还多次参与、组织了崆峒文化旅游节等平凉各种大型节庆文艺演出、音乐会演出、文化“进厂矿、进社区、进部队、进乡村”等活动;参与了《春官歌》艺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甘肃省《戏曲志·平凉市卷》的编辑工作,撰写了平凉民间小戏“笑谈”的研究报告,为非遗保护工作竭尽全力。
艺术摄魂、人生如歌。那么,音乐艺术是如何融进他的血液,伴随他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人生之旅呢?
艺不压身——
扎根黄土吸灵气
一位对音乐有着无限憧憬与挚爱的人,他的人生也必如音符一样跳动多姿。
杨维国对音乐的痴迷来源于母亲对他的影响。他深情地回忆道:“我母亲胡兰芳,曾在平凉市中山街小学、高平小学当老师,她多才多艺,绘画、风琴、秦腔、京剧她都会,演唱的《赶坡》当时在平凉很有影响。母亲热爱文艺,这爱好也深深地熏陶了我,我开始自学竹笛演奏、声乐演唱、简谱和五线谱乐理。”
原平凉地区文工团赵治元、平凉五中米国义是他的两位恩师,从他们那里,杨维国专业学习了竹笛演奏和声乐演唱,音乐水准有了质的飞跃。
在学校,杨维国是文艺活跃分子。在学校举办的联欢会上,他的竹笛演奏《扬鞭催马运粮忙》、《牧民新歌》、《塞上铁骑》等曲子,他演唱的《一对亲兄弟》、《北京的金山上》、《北京颂歌》等歌曲让师生们听得热血沸腾。他被学校选入思想业余宣传队,开始频繁地在学校的各项宣传演出中亮相。
生活是瑰丽而公正的,艺术殿堂向佼佼者敞开了大门;生活像一泓春水,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平静的湖水下面是鲜活的生命在涌动……
1975年3月,杨维国以优异的专业成绩考入平凉县文工团。1987年调入原平凉市文化馆。那是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要献给观众最好的艺术,这是他追求的目标。他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时任甘肃省歌舞团交响乐团大提琴首席张锡生教授为师,学习大提琴演奏。他还师从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李玮学习钢琴演奏。1996年3月,他考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师从王金宝教授、王博教授,主修声乐、钢琴,使他具有深厚的音乐素养。
杨维国在文工团工作期间,团里准备排一出大型秦腔实验剧目《美人鱼》,特邀省外一名专家完成这部剧目的戏曲音乐创作。专家交稿后,大家总觉得好是好,但还不够完美。已有作曲配器经验的杨维国对团领导说:“让我试试吧!”当杨维国将自己熬了好多个夜晚的音乐创作稿件交上时,大家直夸好,“有老味又有新韵,你真行!”杨维国在创作中,借鉴现代秦剧名作的经验,并融入其伴唱、合唱的造情优势和吸收可取的民歌养分,丰富了传统的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演唱形式,给观众一种清风扑面而来之感。“一个作曲家首先要会唱,要熟悉各剧种的声腔历史、板式规律,要积累一些地域民歌和传统曲牌,还要掌握西洋作曲手段及配器。幸好我比较全面地学了,知道哪些地方可以突破,哪些地方要原汁原味地保留继承,所以使这部戏获得了成功,在平凉地区戏曲调演中拿到了创作作曲二等奖。”
艺无止境——
厚积薄发贵创新
平凉本土丰富的音乐元素,激发了杨维国探寻的欲望。
“我特别喜欢陇东民间小戏笑谈,笑谈是一种以谈笑方式娱乐,唱念并作,以逗乐为主的民间小戏,笑谈就是‘笑着谈、谈着笑,来段笑谈来娱乐’,我从小就喜欢观看,深受笑谈的熏陶和感染,可以说,我的血液中流淌着笑谈艺术的成分。”杨维国说。
十年间,杨维国深入平凉各地乡镇村落,走访民间艺人百余人,搜集、整理笑谈乐曲五十余首,笑谈剧本六十余册。“只要能使崆峒笑谈得到真正的保护和鲜活的传承,我愿意付出一切。”在崆峒笑谈保护传承的道路上,他一刻不得闲。参与的“崆峒笑谈”非遗项目成功申报为第三批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他还参与了甘肃省《戏曲志·平凉市卷》的编辑工作,撰写的平凉民间小戏“笑谈”的研究报告《笑谈及其音乐曲调》、《笑谈音乐谱例》被编入甘肃省《戏曲志·平凉市卷》。采编的崆峒笑谈《闹绣房》、《打草鞋》、《鸡大王》等曲目在平凉市崆峒区崆峒笑谈传承演艺中心演出中予以运用。
深入基层,吸收地气,使杨维国的演唱和音乐创作有了丰厚的底蕴。“这片黄土地是我作品中鲜明的印记,是它给了我音乐的生命。”
自出任平凉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以来,杨维国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大提琴经典曲目多是经过顶级音乐家的精心演绎才流传至今,为了达到在学习、传承大提琴名家演奏手法的同时,又不原版复制,不照抄照搬,达到不是原作,胜似原作,别有洞天、独具一格的效果,他一遍遍地读谱,一遍遍地练习,一遍遍地揣摩,融入自己的理解,不断挖掘曲目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运用自己独创的手法,增强了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曲终意未了,回味更无穷,他对经典曲目的深入理解和创新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因而他的演奏质朴而洒脱,音色及韵律如行云流水般舒畅而醇美,让听众得到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记得新年音乐会演出结束后,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夜空。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震耳欲聋,掌声雷动,真正感到音乐有如此大的魅力!”说到那次演出,杨维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德艺双馨——
做学生音乐审美的领路人
“一个城市文化繁荣与否,要看有没有交响乐团。而要为交响乐团打基础,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杨维国说。多年来,他把培养平凉音乐人才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课。
杨维国始终觉得,要想使学生得到发展,教师首先要学会发展。他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改革与实践,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精湛的教学艺术、结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法,他的音乐课深受学生欢迎。
因材施教,是杨维国教学的最大特点。他从不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而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盘点从平凉走出去的音乐人才,许多都是他的学生。学生焦艺欣、丁姝元、史洁、丁佳颖分别获得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甘肃省青少年才艺大赛电子琴总决赛一等奖;学生柳秦、安琦、禹良伟获得第八届甘肃省青少年才艺大赛钢琴总决赛三等奖;学生李娜获得首届陕西省音乐奖器乐比赛电子琴总决赛一等奖。西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都有他的学生。
“杨老师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有着观察问题的独特角度、捕捉问题的敏感度、分析问题的思辨力。在音乐教学中,他努力探寻着音乐教育教学的成功之路、高效之途。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对音乐教育的情感与智慧……”学生家长张荣如此评价杨维国,他的孩子今年以优异的专业成绩刚刚考入广西艺术学院。“这一切,与杨老师的培养密不可分。”
近几十年,杨维国拿过的声乐演唱奖、歌曲创作奖、戏曲音乐创作奖不胜枚举,其中国家奖1次,省级奖10次,市级奖10次。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共14篇。论文《给孩子音乐的翅膀》、《愿歌手歌声更美》,在音乐界产生不小的影响。他在音乐研究、教学的同时还创作了《陇原颂》等歌曲,获得甘肃省西部大开发歌咏比赛三等奖。
眼下,58岁的杨维国更繁忙了,因为音乐方面的突出成就,他常常被邀请担任市上各级各类大赛评委,参加各种文艺演出,还应邀给一些单位做节目指导,在精心设计曲目节目编导、编排的同时,担任伴奏、指挥、领唱。许多节目在他的精心编排下获得大奖。
生命有限,艺无止境,杨维国在自己喜爱的音乐国度里,耕耘不辍。有人说:“人生的极致,往往就是云淡风轻,淡泊悠闲。”杨维国没有享受过悠闲,但却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徜徉享乐,用心灵的音阶奏出生命的精彩乐章。还有什么能比这更动听的乐曲呢?杨维国的每一天都很快乐,只因他的生命里有了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