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国网红 @Jon Cozart 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他用清唱的方式,从中世纪的宾根的希尔德加德,演到现代的约翰·威廉姆斯,用三分钟概括了西方古典音乐史。
那么,这长长的编年史曲目,都出自哪里呢?快跟随小编仔细八一八~
中世纪时期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1098年~1179年9月17日
《致圣母》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是已知最早的女性作曲家,音乐以单声部为主。
所谓“单声部”,我们暂且可以将其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一条旋律”。不过她的作品却不像“单声部”字面听起来这么单一,她采用的歌词往往都质朴纯净,短小简单,可以说每首歌曲都是动人的抒情小诗,婉约质朴,圣洁清净。比如这首赞美玛利亚的《圣母颂》:哦,繁茂的枝叶 / 万般高贵地站立着 / 当曙光初现 / 如今充满喜悦与高兴 / 预备将脆弱的我们 / 救离邪恶的习性 / 伸出你的手 / 把我们提升。
文艺复兴时期
帕莱斯特里纳
1525年~1594年2月2日
《基督啊,我们敬拜你》
关于帕莱斯特里纳的音乐,古诺曾评价:“一路走过去,什么也不看见”,瓦格纳也说过:“没有丝毫的虚构”。其实这都是在说帕莱斯特里那的音乐完全服务于宗教,他只追求宏伟、纯结和高尚,丝毫不涉及喜怒哀乐等普遍情感。
帕莱斯特里纳的作品能流传至今,与他高深的作曲技法离不开。当时,在能得心应手运用复杂的对位技巧的作曲家中,他可算是宗师级的,作曲造诣之深令现代音乐家都无不敬佩。
巴洛克时期
维瓦尔第
1678年3月4日~1741年7月28日
《四季》- “春”
维瓦尔第在创作《四季》时为每个乐章都配了首十四行诗,这段就是他配给“春”的诗:春临大地,众鸟欢唱,和风吹拂,溪流低语。天空很快被黑幕遮蔽,雷鸣和闪电宣示暴风雨的前奏;风雨过境,鸟花语再度奏起和谐乐章。
对了,小提琴几乎是维瓦尔第最喜欢的乐器,他的近五百部协奏曲中有超过二百四十部是为小提琴独奏而写的。
帕赫贝尔
1653年9月1日~1706年3月3日
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
我们很多人对“卡农”的认识都有误区。其实“卡农” 和“赋格”一样,是一种复调音乐的写作技法,它也指以此种技法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卡农”的特点是所有声部都模仿一个声部,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中不同颜色标记出符号,清晰地看到每个声部的互相模仿。
▼ D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总谱(部分)
J.S.巴赫
1735年9月5日~1782年1月1日
《,吾民仰望的喜悦》
无论是在圣诞节还是婚礼上,我们都常听到这首曲子,然而在被改编成多种乐器的独奏、重奏版后,它的出处和原貌却被大家忽略了。这首曲子的原名是《,吾民仰望的喜悦》,出自巴赫的清唱剧《以心、口、行为和生命》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圣咏合唱。
亨德尔
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
《哈利路亚》
亨德尔在《弥赛亚》中将合唱、宣叙调和咏叹调结合成一部巨形的赞美诗,给人了一个没有宗教色彩的世界,这几乎可以算是清唱剧的典范。关于其中的合唱《哈利路亚》有个趣闻: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当时的英皇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他听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其他人见状就一起站了起来,结果形成了现代观众听《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全体自动站立的传统。
古典时期
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致爱丽丝》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在咱们国家能不能算是播放量最高的古典钢琴曲?记得小时候经常从路过的洒水车上听到这段旋律,后来从中学时期开始用手机至今,几乎每次打电话等待接通时,都不得不听这段音乐。你还在哪儿听过这段旋律,可以告诉我吗?
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很多剧迷心目中的NO.1。莫扎特很擅长用热热闹闹的滑稽歌剧反应最普遍的情感,在他的剧中,爱和恨一样真实,嫉妒和满足一样强烈,他坦率又真诚地描写荒诞的现实生活,又深刻地刻画人类最本真的感情。钢琴家施纳贝尔评价莫扎特钢琴曲的一句话同样适用于其他体裁的作品:“莫扎特的钢琴曲,对孩子来说太简单,对成人来说太难。”
莫扎特
《唐璜》序曲
这是一部难以归类的两幕歌剧,它一方面包含喜剧中逗趣的成分,另一方面又包含、谋杀等多种犯罪元素。老一些的版本都把它刻画得荒唐滑稽,现在大部分版本都倾向于将它处理得比较严肃,意图通过审判与惩罚展开对人性的考量。
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憋说话,听命运敲门的声音!
莫扎特
《D小调安魂曲》- “流泪之日”
瓦尔塞根伯爵在1971年7月要求莫扎特为他创作一套《安魂曲》,莫扎特答应后先从瓦尔塞根伯爵处领了半额的创作报酬,但是莫扎特当时还在写《魔笛》,所以《安魂曲》的稿子拖到十月才开始动笔。不料开写一个月后莫扎特便病倒了,他在床上坚持作曲直至12月5日生命结束也没有将其完成。莫扎特的遗孀康斯坦兹为了领取余下的酬金,开始找人写完余下部分。她最先找了莫扎特好友艾伯拿,但是烂尾了,再后来找到了苏斯迈尔,苏斯迈尔在艾伯拿的基础上再创作,赶及在莫扎特逝世百日前完成了它。
浪漫主义时期
柴科夫斯基
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糖果仙子之舞》
这段《糖果仙子之舞》选自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糖果仙子为了欢迎主角及王子所跳的舞。这首曲子在配器上有很大的突破,是音色温润的钢片琴第一次被使用在交响乐曲中。
理查·施特劳斯
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哲学作品,它以记事方式描写一个哲学家的流浪及教导,理查·斯特劳斯从书中所获得灵感,写作了同名的交响诗。乐曲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内容完全是按照作者自己对尼采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想象来创造的。全曲共分九段,除第一段《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添加外,其余八段标题均来自尼采的原著。
近、现代音乐
格什温
1898年9月26日~1937年7月11日
《蓝色狂想曲》
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巧妙地融合了爵士乐与古典音乐,是“交响爵士乐”的代表作。关于这部作品有一种说法:原名“Rhapsody in Blue”中的“Blue”是蓝调“Blues”的词源,故曲名有“使用爵士乐语法的狂想曲”之意;“狂想曲”原文“Rhapsody”是指有民族音乐风格的叙事诗乐曲,因此可以推想格什温很可能是要创作一部“美国民族音乐”。证据之一是这部作品最早的曲名为《美国狂想曲》,后来格什温听从哥哥的建议改成了现在的《蓝色狂想曲》。需要说明的是它是格什温和美国作曲家格罗非(Ferde Grofe)合作完成的。
凯奇
1912年9月5日~1992年8月12日
《4'33"》
这段“音乐”只能上视频,因为如果只有音频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它居然已经开始了!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它真的有三个乐章。
德彪西
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
《月光》
不管德彪西自己同不同意,反正我们一直坚持叫他“印象派作曲家”。这首钢琴曲《月光》是德彪西个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印象派”的代表曲目之一。小编感觉它听起来总是凉凉的,特别适合夏夜。
约翰·威廉姆斯
1932年2月8日~
《侏罗纪公园主题曲》
不管你是否认识这个美国国宝,这些作品你一定认识:《星球大战系列》、《大白鲨》、《超人》、《E.T.》、《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哈利·波特》……以及,现在正在断崖上飞翔的翼手龙。
大家听完是不是也跟着哼起来了?
推荐阅读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试听
以上文字原创,图片、音视频来源网络,未经同意不得转载及任何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