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联盟故事 >被误解了191年的贝多芬 | 关于他的故事竟然都是假的?

被误解了191年的贝多芬 | 关于他的故事竟然都是假的?

发布时间:2021-11-08 00:38:36
作者:纵享音乐馆

MUSIC•

191年前的今天


曾在《第五号交响曲》首页

写下“命运在敲门”的音乐家


以一首《月光奏鸣曲

赢得无数赞誉的作曲家


为爱人写下《致爱丽丝》的痴心男子


在世时穷苦悲惨的“乐圣”贝多芬逝世了!


不管是否是熟知贝多芬的人,都能够说出关于他的一两个小故事,但是你真的了解贝多芬吗?其实,我们对贝多芬一直都有很多误解,就比如,开头所说的关于贝多芬的一切其实都是


假的!!



命运在敲门?


查找《第五号“命运”交响曲》的资料,我们总能够找到这样一段文字:“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此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第五号交响曲》的开头动机真的是“命运在敲门”吗?实际上,贝多芬在总谱上并未写下任何与“命运”相关的文字,他在书信和晚年的谈话录中也从未提及这部交响曲与“命运”主题相关。


经过考证,最先提到“命运在敲门”的,是第一部贝多芬传记的作者安东·申德勒,他是贝多芬的学生兼秘书。而贝爷的这位学生,非常喜欢自己杜撰一些贝多芬从未说过的话,来获取大众的关注……


指挥大师阿巴多曾在访谈中提及,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的开头由于被过度地大众化解读,在某些场合甚至带有了几分滑稽感,这实在是可悲的亵渎。


你真的看到“月光”了吗?


小学课本上曾有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贝多芬出国巡演,一天晚上偷溜出来,遇到一对兄妹。妹妹是盲人,渴望听贝多芬亲手弹琴。贝多芬隐瞒了真实身份,就着窗外月光,为兄妹俩即兴弹了一曲,就是《月光》。


这曾是几代中国人对贝多芬的初始印象。“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但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是贝多芬创作的本意。


这首音乐是贝多芬写给当时的恋人朱丽法塔·贵恰尔第的作品。标题据说因为一位乐评人听完此曲第一乐章,产生“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而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也曾说:“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


所以,如果你在听这首奏鸣曲时没有“看”到月光,那就对了……

课本《月光曲》插画


爱丽丝到底是谁?


坊间传言,爱丽丝是贝多芬一位美丽的恋人,他在《献给爱丽丝》原谱上写着“献给爱丽丝,四月二十七日,美丽的回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是出版社将之原文抄下,并以这个曲名发表。


但是,事实的真相是:在1808一1810年间,贝多芬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她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心情非常愉快舒畅的情况下写了一首《a小调巴加泰勒》赠给她,并在乐谱上题写了“献给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为了纪念”的字样。


19世纪60年代,德国音乐家诺尔为贝多芬写传记,在特雷莎·玛尔法蒂的遗物中发现了这首乐曲的手稿。1867年,诺尔在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把原名《致特蕾莎》错写成《致爱丽丝》。从此,这首钢琴小品开始以《致爱丽丝》的名称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贝多芬手稿


贝多芬有多穷?


贝多芬“穷苦悲惨”的形象,首先来源于罗曼罗兰著名的《贝多芬传》。 萧伯纳1927年写的纪念文章《贝多芬百年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贝多芬真的家徒四壁、贫困潦倒吗?


1816年,贝多芬颇具财力,在七个国家银行中的存款(到他去世时)有7400弗洛林之多。贝多芬的年代,100弗罗林到底意味着什么?当时的购力如何?换成今日的购买力又如何?


曾有一位学者爱丽丝·汉森(Alice M.Han-son)比较过贝多芬和舒伯特时代的维也纳货币,并换算成当时的英镑和美元。研究的结果是:1785年,当时的一位中产阶级单身汉年入500弗洛林就可以过得相当舒服。贝多芬在1803年的一场音乐会收入1300弗洛林,可以供他舒服两年的。


除此之外,参照简·奥斯丁1813年出版的《傲慢与偏见》里的班内特先生靠2000镑的收入养活了一个太太、五个女儿。年入10000镑的达西先生,可以算巨富之人了。而同时代的意大利歌剧红伶安洁丽卡·卡塔拉妮(Angelica Catalani)来英国演出六个月的收入,是50000英镑,相当于班内特一家的全部家当。


如果以500弗洛林作为中产平均薪资,1792年贝多芬以600弗洛林起薪;“入职十年”后,薪资达到了平均水平的8~10倍。1809年之后,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50倍以上,完全可以算作”财务自由“的大富豪!


部分资料来源于知乎用户

贝多芬故居


只属于中国的“乐圣”


贝多芬在中国是无人不知的“乐圣”,李叔同便是称其“乐圣”的第一人。在他留学日本期间的1906年,创办了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撰文 “比独芬传”300余字,除简短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外,他在文中赞扬了这位西方大音乐家对待音乐创作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和不怕艰苦的磨砺精神,他写道:“每有著作,辄审定数回,兢兢以遗误是懔。旧著之书,时加厘纂,脱有错误,必力诋之。其不掩己之短尤如此。”

而放眼国际,并未有第二人以“乐圣”来称呼贝多芬,因此贝多芬的“乐圣”之名只存在于中国。

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 音乐杂志》


1827年3月26日17时45分,贝多芬逝世。舒伯特的朋友胡藤布伦勒描述了贝多芬离去时戏剧性的一幕,当时空中雷鸣电闪:贝多芬突然挣开眼睛,向空中伸出右拳并这样过了几秒钟,神情严肃,脸带怒气。然后他身子跌回,半闭着眼睛,口中再没一句话,心也不再搏动了。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精彩!

图标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