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又有几个朋友带孩子去医院散瞳配眼镜了,最小的刚上一年级。
聊起来,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都喜欢玩,家长虽然会管,但也没有太严格限制。
都知道过多地玩不好,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沉迷于呢?
我特地“采访”了身边的一些亲子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她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年龄不等,但有些回答,却大同小异,出奇地一致。
你家孩子喜欢玩吗?
喜欢啊。
你会为这事发愁吗?
不会,我觉得还好吧。
你会禁止孩子玩吗?
不会。一点不玩是不可能的,适度就好了。
经过长期的“磨合”,这些妈妈们都发现,让孩子一点不玩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随着孩子长大,更带上了社交属性,班上同学都在玩,不玩的孩子就会显得格格不入。
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已经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一味地禁止,只会把孩子逼到对立面,想方设法地钻空子——家里不让玩,就到外面玩;设了密码,就千方百计地破解;表面不玩了,学会了偷着玩……
压制得越严格,反弹得越强烈。
百堵不如一疏。与其这样,还不如想办法和“和平相处”,引导好了,这件事还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几位妈妈情况不同,共同之处就是,基本不会为孩子玩这件事苦恼,把它当成孩子的正常需求,适时适度地玩就好。
下面就是这些妈妈们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采访的妈妈里,90% 都会限制孩子的时间,少数不限制的,也是因为孩子自己会控制时间。
有的是每天中午固定玩一个小时;有的是周五周六周日,每周三天,每天30分钟;有的是晚饭后半小时。
约定好了,就严格执行。
有的妈妈一开始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会有些变通,但时间一长,发现心软反而助长了孩子钻空子。
说到做到,按规矩行事,不再讨价还价,彼此反而很轻松。
时间长了,孩子学会了自己安排时间,什么时间学习、玩、做其他事情,他自己就会有一个统筹规划。
畅畅上四年级,非常爱看跑男,但周末只有30分钟看手机看电视的时间,那么他就要学会取舍,决定是看跑男,还是玩。
在著名的棉花糖心理实验中,专家发现,面对棉花糖的诱惑,表现出自控力和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长大后会更事业有成,人生也会更幸福。
在玩这件事上,就成了“棉花糖”。
只要规则制定得合理,就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从小学会了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
调查数据也显示,限制玩的时间会大大降低孩子沉迷的几率。
很多妈妈都提到,她们会找一些新闻报道给孩子看,提前告诉孩子玩有哪些严重的后果,比如有的小孩充值充了几十万元,不加节制玩毁了身体等等。
18岁以前的孩子,心智还未成熟,他们只觉得好玩,根本意识不到沉迷进去会有哪些严重后果。
提前告诉他们,先入为主,在他们头脑中植入这些概念,会比等事情发生了再敲打,效果要好得多。
好几个妈妈都提到了。
她们会先了解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样一步步控制人,诱导人的,然后把的本质和危害讲给孩子听。
相当于提前给孩子打了预防针,在内心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心中就有了警惕性,会提醒自己不要掉进去。
一个朋友说,她会和孩子一起下载,看看哪个不适合小孩玩,就删掉,从一开始就把好关。
孩子班上有四十多个人,小孩子们各种排列组合的QQ群就有200多个,这位妈妈把所有的QQ群都“审”了一遍。
有些孩子会转发比较血腥的图片,说收到的人要转发到10个群,不然会怎样怎样,还会碰到社会上的发红包群。
这位朋友就会给孩子讲解,这些信息背后的人的意图,他们真正想要做什么。
孩子会睁大眼睛问:真的吗?
她才发现,孩子毕竟是孩子,很多大人一看就明白的套路,涉世未深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如果没有防范和引导,很容易出问题。
在孩子社会化的过程中,父母必须要帮助孩子把好关,同时培养孩子自己的辨别能力,这是作为监护人的责任。
一个妈妈说,她没有太多限制儿子玩。
儿子在读重点高中,每天晚饭后,美其名曰休息一下,也就是他的玩时间。
一般也就玩半个小时,孩子自己就不玩了,因为还有更多有意思的事情要做,要画画,要弹钢琴,要剪片子上传到B站,要和同学们一起骑行……
那么多有趣的事,都忙不过来了,自然而然只占了他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有意识让孩子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围魏救赵,也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玩时,会说:别玩了,学习去,看书去!
当孩子的生活中只剩下学习和玩,他不时刻惦记着玩才怪呢。
不让玩,很多孩子宁可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也不愿意去看书学习。
孩子需要快乐,需要放松,需要友谊,现实中找不到,他就会到中找。
让孩子的生活充实起来,让他在生活中找到乐趣,交往几个说得来的、高质量的朋友,有趣的现实生活会比有趣的虚拟更有吸引力。
有调查发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孩子,沉迷的比例为12.8%,四五线城市的这个比例为34.1%,相差了近三倍。
重要原因就是,经济越发达,孩子的娱乐活动越丰富,孩子在上面分配的注意力就越少。
当你指责孩子沉迷的时候,别忘了看看自己在家里是怎样的状态,是不是也整天抱着手机刷微信刷剧刷淘宝?
很多家庭,晚上经常是一幅“安静和谐”的画面:一家三口,妈妈看电视,爸爸刷手机,孩子玩平板电脑,各自全神贯注,互不打扰。
大人身体力行地刷手机,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味地禁止孩子玩,是不是也太考验孩子的意志力了?
不想让孩子沉迷,自己就先做到,不沉迷手机。
空出来的时间,就用心和孩子玩吧,做各种,亲子阅读,到户外玩,讲睡前故事……只要有心,能想出很多花样来。
调查研究也证明,亲子关系也是孩子沉迷的重要因素。家庭亲子互动的频率越高、亲子活动种类越丰富,孩子沉迷于的比例就越低。
说了这么多,其实,当孩子沉迷,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反省自己。
同样的网络,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沉迷于此,毁了一生,有的孩子会控制适度,不耽误走上人生巅峰?
只能说,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最主要的那个问题。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家庭。这个家庭能不能给到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
家庭决定了孩子的内因,只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同样的感冒病毒,有的人被传染了,有的人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自身的免疫力。
沉迷于的孩子,很多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共性,比如:
父母控制过多,过于严厉,打骂孩子是家常事;
父母和孩子缺少交流,只关注学习,忽视了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父母关系不好,情绪不稳定,家庭气氛比较压抑……
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当他不玩的时候,被迫回到现实中来,就会感到空虚、孤独、压抑和挫败感。
这些负面的感受连大人有时都承受不了,何况孩子。他们不知道怎样处理这些负面感受,只是下意识地想逃避。
逃到哪里去?只能逃到里去。
可以让他放松,让他宣泄,让他开心,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全能的控制感。
在中,他不惧怕失败。失败了,没有指责,可以一次次重来。
过关了,会有各种奖励,会有同伴的祝贺,这些成就感是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
在中,他会收获友谊,感到和同伴之间的连接,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孤独的一个人。
在中,他确确实实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人存在下去必须要有的精神力量。
这些,都是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
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在中全得到了。
两相对照,他在里有多开心,他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多失落,这才是孩子沉迷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孩子沉迷,不如说他像落水的人想紧紧抓住救命稻草。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作为家长,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孩子需要的这些心理营养,我们给够了没有?
一味地禁止、打骂、围追堵截,只会把孩子推向的怀抱。
我采访的这些妈妈,平时和孩子的关系都不错,教育孩子都有自己的一套,她们的孩子,都没有太多问题,有的还很出色。
这些妈妈,并不是在玩这个问题上有多么神奇的做法,而是平时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就注意和孩子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感受,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孩子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和情感支持,就像吃饭一样,在精神上“吃饱了”,知道了真正营养又美味的食物是什么味道,自然不会无节制地去吃垃圾食品。
不是带娃神器,
也不是洪水猛兽。
孩子玩,
不能不管,也不能全管。
在管和不管之间,
如何拿捏这个尺度,
需要父母们的智慧。
而最大的智慧,
就是反省自身,
作为家长,
给孩子创造了怎样的家庭环境,
是否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接纳。
这才是根本。
凌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出版人,9岁孩子的妈妈。专注儿童心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致力于自身成长。
【活动】
•9月9日、10日、16日、17日国子监开笔礼;
•10月1日-4日 十一西游:雄浑壮阔宁夏川;
•10月1日-4日 十一登黄山、游宏村、制徽笔、做竹雕、学榨油……
•10月1日-2日、4日-5日 葡萄美酒夜光杯、骆驼骑乘沙漠“飞”;
•10月3日 夜宿海洋馆单飞场;
【团购】
• 3节99元网球入门基础课,赠送价值590元球拍;
•特惠 国际安徒生奖(终身成就)50周年展——世界插画大展;
•9.9元 为孩子记录最美童音,专业录音师助力首支单曲;
•29.9元 儿童全面口腔检查,给孩子一口整齐小牙牙~
【演出】
•特惠 家有小公主都应该看看中国儿艺新剧《小公主》;
•5折特惠 北京音乐厅 秋日私语——北欧天籁音乐会;
【酒店】
•潮白河喜来登邀宝贝学做小鲁班(国庆中秋活动);
•曲阜香格里拉:全新升级开笔礼。
了解活动详情或报名→→长按下图二维码或点击文尾阅读原文进入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