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音画视听会——《我的诗人之恋》

音画视听会——《我的诗人之恋》

发布时间:2020-11-15 21:58:21
作者:武音LiedArt1208

由武汉音乐学院学科建设与规划办公室主办、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和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协办、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承办的音画视听会《我的诗人之恋》,将于2016年12月12日在武汉音乐学院滨江校区民乐厅举行。

届时不仅有演唱演奏的艺术歌曲,还有湖北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现场即兴作画,探究音乐与绘画的视听碰撞

艺术家简介

冯欣欣


音乐学理论博士,钢琴演奏硕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师。主要从事西方音乐发展史﹑作品分析以及钢琴演奏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多次获得国家和国外科研机构奖学金,。曾在德国学习生活7年,先后就读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dK Berlin)及科隆音乐学院(HfMT Köln),多次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代表作《序列理念的笃行者——卡尔海因兹·施托克豪森钢琴曲Ⅰ-ⅩⅣ研究》。
  具有流利的德语口语表达能力,精通音乐专业德语,多次担任国外学术会议及讲座的同声翻译。独立完成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歌词译文,2007年9月小泽征尔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会采用;独立完成理查·施特劳斯歌剧《阿里阿德涅在拿索斯岛》及15首艺术歌曲的歌词译文,2014年10月北京国际音乐节音乐会采用;独立完成著作《音乐思想》[Musical Thought]的译文;独立完成德国音乐词典《音乐的历史与现状》(MGG)老版与新版中关于“音乐分析”(Analyse) 词条的翻译。

下面是我们就本次音乐会,对冯欣欣老师的采访。

Q: 请谈一谈您与德奥艺术歌曲的情缘


冯欣欣:对德奥艺术歌曲的关注起于2001年,那年10月我进入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学习钢琴演奏。在本科学习阶段有一门必修课《室内乐合奏与歌曲伴奏》,这门课要求我们参与室内乐或艺术歌曲音乐会的演出,我的第一位合作者是一位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她演唱理查·斯特劳斯的艺术歌曲。通过那次音乐会中我发现理查·斯特劳斯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是简单的分解和弦伴奏,不可以视谱演奏,它们必须要花大量时间反复练习,这次音乐会使我得到很大的锻炼。

柏林艺术大学对学生的音乐会实践非常重视,参加音乐会的数量直接与拿奖学金挂钩。所以我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5年里,也就是10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必须参加艺术歌曲或者室内乐音乐会。为了提高演出水平,我一直坚持和搭档一起去上声乐课,听声乐教授怎样纠正学生的发音,如何进行音乐处理。这些对我的德语语言能力和音乐风格表现都有很大的提高。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也想把德语学得更好。通过音乐会演出实践,积累了不少曲目,舒伯特、舒曼、理查·斯特劳斯都是我经常学习演奏的。

2006年硕士毕业以后我就回国了,在上海一所大学任教,主要担任声乐表演学生的艺术指导。2007年去上音读博士。2008-09年我在德国科隆音乐学院结识了女高音歌唱家栾艺天,她目前是德国萨尔布吕肯歌剧院独唱演员,现在在欧洲声乐界应该很有名气,得过很多奖,音乐会不断。那时我们俩是同学,有时候陪着她去演出,给她演唱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弹伴奏,也会跟着她去教授那儿上课。我的很多好朋友都是演唱声乐的。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学习、演出、教学的积累之后,我就在武汉音乐学院开设了研究生课程《德奥艺术歌曲解析》。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可以把自身所学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教给学生,也希望这门课给声乐表演、钢琴表演和音乐学理论专业的学生能带来从实践到理论的知识扩展。

 


Q:音画视听会这种形式的音乐会,在您的主导下已经举办过多次,请谈一谈您的收获和感悟。

冯欣欣:音画视听会从2014年开始创办,今年是第三年,这次12月12日是第四届音画视听会。每届音画视听会都是对音乐、绘画和舞台创新模式的探索。前面几届实验性较强,视听会的效果也要在长时间的摸索探究中进行评测。我们这次请画家现场根据音乐进行作画。还有今年是舒曼逝世160周年,以此作为纪念他的活动。                         我比较喜欢这样几类艺术人:一是画家。因为绘画有很多色彩,虽然音乐也有音色的色彩变化,但是绘画通过视觉表现,更直观把色彩和空间感展现出来;二是作曲家。作曲家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表演和理论都依附于作曲家和音乐作品,没有他们可是不行。作曲家的创作有个人理念,有美学、哲学的思考,创作的内容富有内涵。画家和作曲家在创作时的思考都是非常自由又富于个性的,个体的创造性特别强,不受拘束。             三是作家,作家以文字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他们有大量知识储备,博学。                             因为钢琴是我最喜欢的乐器,所以我也喜欢钢琴家。我还喜欢歌唱家,他们大多热情开朗,自由不被束缚,非常有表现力。
因为个人喜好与性格,我的朋友也大多从事于这些行业。                         我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就是目前我们音乐学科发展的趋势要向跨界的方向来探索。所谓跨界指的是跨学科,我们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结合在一起,相互借鉴,这样才能获得更为持久的发展和生命力。
音画视听会我想做成一个系列性的活动,每年推出一场比较大型的活动,以后也可能会加入其他的艺术方式。我希望借助举办音画视听会,构建一个多学科的合作团队,这个团队能够为以后我们发展的跨学科的建设目标服务。将来我也希望构建一门跨学科的课程,里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对我们当下的艺术发展趋势和新观念的一种整合,更注重艺术的实践性,这是我的一个理想。




Q:请您谈一谈关于这次视听会的主题?


冯欣欣:我们这次视听会的题目叫“我的《诗人之恋》”。对专业学音乐的人来说,《诗人之恋》比较熟悉,它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舒曼的一套经典声乐套曲,创作于舒曼与克拉拉新婚的1840年。音乐内容主要是关于爱情的。舒曼从海涅的抒情诗集中选择了16首诗,谱写成歌曲,打乱了海涅原先诗集的排列顺序,按照自己的创作想法来重新排列,歌与歌之间在速度、情感、篇幅等方面都有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次不是以舒曼的《诗人之恋》原本的排列顺序表演,而是按照新的想法重新排列。这是受到一位法国音乐策划人的建议,对古典作品的现代演绎。虽然我们现在做的是西方传统古典音乐,但是在表现形式上融入创新性,所以我将这16首歌曲重新排序。

排序方式比较个人化,是这样考虑的:《诗人之恋》有16首歌曲,我将它们分成四组,每组四首。第一组的四首歌曲是一个比较统一的情绪,例如第一首《一个古老的传说》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说开场白,紧接着出现一个男主角演唱《在明朗的夏日早晨》,表现出年轻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喜悦,下一首歌《一个青年爱上一个姑娘》带有一些讽刺意味,暗示故事的结局是很不幸的,这一组的最后一首《我听见那歌声》更像一段忧伤的独白。

第二组是一组美好的歌曲,例如第一首象征着婚礼的《玫瑰,百合,鸽子,太阳》,还有充满希望的《在美丽的五月》,饱含深情的《当我凝视你的双眸》,还有表达真切爱意的《在泪中萌芽》。

第三组在情绪上有非常大的转变,都表达一种非常不幸的情绪。人的不幸福有嫉妒,第一首《这是长笛与小提琴》就是一首充满嫉妒心的歌曲;第二首《我不怨恨》表达抱怨而压抑的情绪;《愿将我的灵魂沉浸》是非常消极、绝望的;《莱茵河,神圣的河》一首葬礼进行曲。

最后一组是悲剧的结局,《花若有知》是一种漫无目的的、迷茫的情绪,第二首《古老而邪恶的歌》表达对宿命的回应,第三首《每晚在梦中》是温暖舒缓的,与前面形成对比,《我在梦中哭泣》类似歌剧的宣叙调,讲述这个故事悲惨的结局。

因为这个演唱顺序是根据个人的想法来排列,同时也是为了彰显浪漫主义的情怀。所以视听会的标题叫“我的《诗人之恋》”。而这种排列方式是根据个人理解和审美倾向,不能算是完美排列,需要等待观众来评判演出的效果。

这次视听会将以完整的《诗人之恋》作为主要演出曲目,除此之外还有《女人的爱情与生活》(Op.42)、《海涅连篇歌曲集》(Op.24)、《桃金娘》(Op.25)、《艾辛多夫歌曲集》(Op.39)等经典曲目。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