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中不乏各种阳光明媚、美好励志的,而卡罗尔的这个荒诞童话,这个爱丽丝的梦却可以延续这么多年。
有这么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自其出版至今刚好 150 周年。为了给它庆生,英国人也是忙坏了。
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一套 10 枚以该故事为主题的邮票,由设计师 Jason Godfrey 与插画师 Grahame Bakersmith 协作设计完成。
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童年博物馆推出了关于该童话的新展,以时间为线索,全程回顾它在 150 年里的演变,并展示它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影响。
英国设计师、人称“西太后”的薇薇安·维斯特伍德和 Vintage Classics 出版社合作,推出这本文学作品的收藏版。她都 74 岁了,还亲自为其设计封面。
这本长寿的童话书就是《爱丽丝梦游仙境》。 1865 年,查尔斯·路特维奇·道奇森化名路易斯·卡罗尔出版了第一版。 2015 年 ,《爱丽丝梦游仙境》问世 150 年。在这漫长的年岁中,它被翻译成 174 种语言出版,畅销全世界。听说,美国耶鲁大学的两位教授还准备把《爱丽丝》翻译成埃及的象形文字。
可是,明明童话故事有那么多,其中不乏各种阳光明媚、美好励志的,为什么青春常驻且经久不衰的是卡罗尔的这个荒诞童话呢?在出版初期,它甚至被评价家称为是“毫无条理、一群怪人的疯言疯语”。
一个神奇的作者和一本怪诞的童话书
《爱丽丝梦游仙境》原本只是卡罗尔为了消磨旅途时光、给三个小女孩编的一个奇幻小故事。后应爱丽丝·利尔德,即故事中“爱丽丝”的原型的请求,卡罗尔才耗时两年将故事写成完整的作品。如果不是因为爱丽丝,大概后人都没机会看到这么精彩的童话了。
▲路易斯·卡罗尔
跟故事一样,作者卡罗尔本身也是一个神奇的人。他是一位在任职的数学老师。但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一位文艺的理科生。因为他从小时候就开始编家庭杂志,写过很多打油诗,还画过连环漫画。 1850 年,在他准备牛津大学入学考试的同时,他还写了一本叫《教区长管辖区的雨伞》。他极具写作天分,在摄影方面也多有造诣。
据说,卡罗尔 7 岁的时候已经读完了班扬的《天路历程》。要知道,在西方这部寓言体作品通常被看做是仅次于《》的重要读物。而卡罗尔能在年仅 7 岁的幼年期就读完这本经典,足以说明他其实是个天才。
▲卡罗尔镜头前的爱丽丝·利尔德
可天才总有天才的烦恼。卡罗尔当然也有。他生性腼碘,患有严重的口吃,孩提时代经常被小伙伴嘲笑,这就导致了他在社交上一直是羞涩和怯懦的。只有和儿童在一起的时候,他才会觉得自在。而最令他倾心的则是小女孩。
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多以年幼的小女孩为模特(他尤其热衷于为爱丽丝拍照),且偶尔小模特会有“衣衫不整”的造型。卡罗尔本人认为孩子是性感的,这是试图表达孩子的天真和纯粹,但当时的人们似乎并不这样想。爱丽丝的父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照片而与卡罗尔断绝联系过一段时间。
作为数学家,卡罗尔的逻辑清晰缜密。但是看过《爱丽丝》,不管是童话或者电影的人都会发现,在卡罗尔笔下的爱丽丝世界里逻辑其实是行不通的。在这里,爱丽丝会忽大忽小,老鼠和鸭子会为不明所指的代词争吵不休,毛虫先生见人爱理不理、还喜欢问“你是谁”,甲鱼明明没经历过什么悲剧却一直哀哀凄凄,还有永远开不完的疯狂茶会和先判决再审讯的法庭。这俨然就是一个将荒诞和离奇一路进行到底的莫名世界。
再看同时期的丹麦童话作家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人家不愧是“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今年这位童话大师离开我们恰满 140 周年),用一个个温和友好的童话将这个世界的真理娓娓道来。
他的童话里,努力的人最后会变美,比如,丑小鸭;善良的人会为了爱人牺牲自己,比如,海的女儿;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可以打破魔法的,比如,格尔达和加伊;愚蠢的人是会被嘲笑的,比如,穿透明衣的国王。在这里,你看到的世界是美好的、正常的,一切都是现实世界的逻辑(现实世界的确是邪不压正的吧)。
▲“疯帽子”的茶会
可是,若是稍微了解一下卡罗尔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你就会发现,一切卡罗尔的荒诞都是有根可循的,并非一派胡言。无止息的茶会是当时英国常见的社交活动,整天喊着要杀人的红皇后也是维多利亚统治阶层的影射(讽刺的是,维多利亚女王还是《爱丽丝》的忠粉)。
总是咧着嘴笑、露出锯齿状牙齿的柴郡猫极有可能来源于英国俗语“笑得像一只柴郡猫(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 )”。还有很多角色名也是取材于卡罗尔身边的人,如第三章中的渡渡鸟就是作者自已(作者因口吃说话听上去就是 dodo )、鹦鹉( Lory )和小鹰( Eaglet )则是爱丽丝的姐妹。
在《爱丽丝》的表达方式上,卡罗尔用到了很多令人叫绝的双关语、谐音语言游戏,还有多首恶搞当时著名童谣或诗歌的胡闹诗,让人读起故事时不会产生“哦,我还是先去喝杯咖啡吧”的想法。但卡罗尔用这些带着文学传统的无厘头韵文来讲故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读者像个傻瓜一样哈哈笑几声就结束了。这笑声背后,有卡罗尔的哲学隐喻和对当时数学领域最新研究的讽刺。他在趣味和深刻之间、在荒诞和真实之间取得了平衡。
这样听上去,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不是有点儿像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表面上用天马行空的剧情把读者带进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内里却是带着严密的逻辑性和深刻的内涵。或许正是这种“表里不一”让《爱丽丝》既俘获了儿童读者,也吸引了成年人,还让《爱丽丝》跨越时空障碍、漂洋过海地在全世界流行了 150 年。
一个以童话故事为圆心、半径未知的“爱丽丝圆”
《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一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童话书,却能在其诞生后的 150 年间一直流行,除了它自身的文学魅力之外,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它可以通过多种载体、以多样的形式呈现给人们。
目前,这个怪诞的童话故事已经被改编成绘本、电视剧、电影、歌曲、音乐剧、游戏等多种形式,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各种以《爱丽丝》为创作灵感的周边产品和作品。看来,《爱丽丝》的艺术和商业价值还是蛮大的。
在《爱丽丝》的诸多绘本中,有两个版本是不得不提的(当然,其他版本也是极优秀的)。其一便是英国插画家约翰·坦尼尔为《爱丽丝》初版绘画的插图。他也因创作《爱丽丝梦游仙境》及其续集《爱丽丝镜中奇遇》的插图而蜚声国内外。是坦尼尔创造了爱丽丝的文学形象,他让蓝色小礼服成了爱丽丝的标配。但在当时由于不满印刷质量,他搁置了第一版的 2000 册,并于同年(1865 年)12 月发行新版本,随后引发购买热潮,使《爱丽丝》成为畅销书。
▲草间弥生版《爱丽丝梦游仙境》插图
另一个便是日本“怪婆婆”草间弥生所绘的版本,这个版本极具画家自己的特色。在草间先生 80 岁高龄的时候,她与企鹅出版社合作,以 100 多幅插画的形式,相对完整地绘出了属于她的爱丽丝奇幻之旅。但这一版本简直是要“逼死”密集恐惧症患者的节奏,因为草间先生把她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圆点运用到所有的图案里,然后你会看到各种由黑白、彩色圆点构成的图案。
与其他《爱丽丝》插画家不同,草间弥生幼年时期因生理原因便生活在大量幻觉中,她早已将真实世界和幻境融合在一起。所以,她画笔下的爱丽丝世界更加离奇与不真实。她的确有自信说出“我,草间弥生,是漫游奇境的现代爱丽丝”这句话。
《爱丽丝》还经常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1903 年,导演 Cecil Hepworth 和 Percy Stow 第一次将《爱丽丝》搬上大荧幕。尽管在当时这只是一部无声电影,但它却开启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荧幕化时代。
之后便有大量钟情于《爱丽丝》的导演和编剧以自己的思路改编和再创造了这个童话故事,让屏幕上的《爱丽丝》得以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截至 2014 年,《爱丽丝》至少 46 次被搬上荧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51 年迪士尼动画版和 2010 年蒂姆·波顿的 3D 真人版。
▲《清潭洞爱丽丝》剧照
当然,在各种改编的影视作品中自然少不了盛产玛丽苏的韩国和动漫大国日本。 2012 年,韩国 SBS 电视台制作周末剧《清潭洞爱丽丝》,由文根英、朴施厚主演。
这里的兔子洞不是进入神奇世界的入口,而是韩国富人区清潭洞;爱丽丝不是那个单纯的小女孩,而是一心嫁入豪门的女屌丝,在陌生的富人世界里追求爱情;每集开头出现的怀表兔子也成了助女屌丝实现“脱贫致富”梦想的导师。虽然离原故事情节相差甚远,但从偶像剧的角度看,《清潭洞爱丽丝》是成功的。该剧的平均收视超过 13% ,点击最高收视为 17.6% ,最后以 16.6% 的高收视率圆满落幕。
而在诸多以《爱丽丝》为创作灵感的日本动漫中,“爱丽丝”往往并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它通常意味着某种超乎现实的存在。如在漫画家樋口橘所创的少女漫画《爱丽丝学园》里,“爱丽丝”是特殊能力的代称,“爱丽丝学园”就是专门为拥有“爱丽丝”的人开设的特殊人才学园。双人漫画家组合 PEACH-PIT 创作的漫画《蔷薇少女》中,“爱丽丝”是男主角心中唯一纯洁无暇且完美的少女象征,是 7 个蔷薇少女追求的目标。
在众多文学和思想大家的作品中也能隐约寻到《爱丽丝》的痕迹。在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中,在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审判》中,在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和《燃烧的诺顿》中,在中国作家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中……都可以看到《爱丽丝》的影子。
▲吉卜力动画《龙猫》中的猫巴士
而《爱丽丝》除了作为整体对其他作品产生影响外,其中某一单个角色也可能成为新创作的源头。其中,因神秘感和总是咧嘴微笑的柴郡猫一直是《爱丽丝》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同时它也是后人创作时争相追捧的缪斯之一,在不少动漫作品中都能看到它时隐时现的身影。比如,吉卜力的动画电影《龙猫》中那只咧嘴微笑的猫巴士;《鬼妈妈》中帮助 Coraline 走出险境的无名黑猫;《潘多拉之心》里的笑面猫;以两部《爱丽丝》为背景创作的虚构漫画《汝名艾丽斯》中的柴郡猫。
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已经不再只是他的荒诞故事了,也不只是他对所处时代的暗讽了,它成了一汪取之不尽的源头。无数创作取材于此,却不拘泥于此,甚至可以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原作为中心,半径可以无限延长的“爱丽丝圆圈”。后人可以凭借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各种 idea 将这个圆圈扩大,而处于圆心的《爱丽丝》也将一直被人铭记,因为这里是起点。
流行文化不断变迁,爱丽丝的故事成了“1000 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诞生的这 150 年间,除了不断地对其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对它背后的寓意和象征研究也从未消停过。似乎《爱丽丝》开启的不只是个地下世界,还有人们永不满足的好奇心。
著有《爱丽丝冒险:流行文化中的路易斯·卡罗尔》的伦敦金斯顿大学威尔·布鲁克教授说,每一代人解读文本的方式反映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 1930 年代是精神分析, 1960 年代是致幻剂, 1990 年代是恋童癖”。于是不同年代的人们开始将卡罗尔和《爱丽丝》塞进他们的解读模式里,不断创造着其中的意义。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爱丽丝》被定义为令人快乐、不带深意、单纯的儿童故事书,但随着精神分析法的流行,人们逐渐相信在故事的表层下必定有深层次的内容,要用弗洛伊德的理论去理解它。于是,《爱丽丝》成了一本哲学意味浓重的童话书,其中语焉不详的对话也被赋予了哲学色彩。
“你的脑袋朝下,怎么说起话来还跟没事一样?”爱丽丝问道。她把他拖出来,让他平躺在河岸上。 骑士听了她的问题觉得很诧异,问道:“身体处在什么位置有什么关系?我的脑子还不是一样思考吗?实际上,我头朝下时,思考才更敏捷,更能发明出新东西。”
爱丽丝与白棋骑士之间的这段对话其实是带着深刻的道理的,它想要表达的是关于理论理性的超然本质。因为白棋骑士预先确定了理论理性的超然本质,这种本质是不管身体如何错位都能照常起作用的,照样可以创造新东西。即,从理论上讲,只要这些新东西不被放到实际运用中去检验,它都是合理的。但实际上,这些新东西在实践中未必行得通。
1960-1970 年代则是一个充斥着药物滥用和性自由的颓废时代。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爱丽丝》不但被人歪曲了,还跟着一起迷失了。由于爱丽丝在地下世界经历的幻境很像吸食或者之类的毒品产生的幻觉,于是人们纷纷怀疑卡罗尔其实是个。老牌摇滚乐队杰斐逊飞机还在 1967 年根据“吸毒”的《爱丽丝》创作了经典歌曲《白兔》。这首歌在当时的 Billboard Hot 100 榜单上还取得了 No.8 的好成绩。但在关于卡罗尔的第一部传记中,卡罗尔并没有吸毒。
1976 年, Bud Townsend 导演、 Terri Hall 主演的电影版《爱丽丝》更是颠覆原作的天真烂漫。因为导演竟把这个纯洁的儿童童话改编成。不过,在当时这部 R 级的电影似乎挺吃香。该影片上映后发布于各大主流院线,全球票房超过 9000 美元。
▲利尔德家的三姐妹
到了 1990 年代,关于卡罗尔是恋童癖的这一说法让全社会都拿起道德伦理来说事儿。卡罗尔之所以会被人怀疑是恋童癖,是因为他和小女孩爱丽丝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他所拍摄的那些儿童摄影作品,甚至有传言说卡罗尔曾向爱丽丝求婚未果。但卡罗尔过多地与孩子接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在社会交际上的不擅长。相比较复杂的成年人,孩子的世界是他更容易、也更愿意接近的。
布鲁克将这些关于卡罗尔和《爱丽丝》的闲言闲语归于愤世嫉俗年代的产物。这是不是说明每一个走在成功道路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恶俗地中伤一下呢?
究竟卡罗尔和他的《爱丽丝》背后有没有藏着什么不可靠人的秘密,目前还无从考证。毕竟,卡罗尔已去世多年,也并没有可靠的一手资料能回应这些质疑。但这些都不会影响《爱丽丝》这个童话故事本身的出彩和“卡罗尔是个天才”这一事实。
此外,一直不遗余力地在黑化《爱丽丝》的还有各种改编游戏。 Spicy Horse 制作的《爱丽丝——疯狂回归》中,整体背景黑暗恐怖,爱丽丝变成一个刚从疯人院出来的复仇者。 Rogue Entertainment 制作的《恐怖爱丽丝》跟《爱丽丝——疯狂回归》的套路相似,背景血腥肮脏,爱丽丝成了心理扭曲、手持屠刀的恐怖爱丽丝。
这 150 年也是《爱丽丝梦游仙境》商品化的过程,迪士尼是重要推手
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杰克·齐普思曾指出,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许多作家已认识到,他们面对的绝大多数读者已“迪士尼化”,受到迪士尼文化工业的深刻影响。
齐普思的这种说法意味着,迪士尼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尽管会使文学有商业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但却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原著,人们也更习惯于用迪士尼方式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
在《爱丽丝》的众多改编电影中,有两部迪士尼制作发行的影片反响较大。这两部影片也推动了《爱丽丝》的商业化进程。这两部影片分别是 1951 年由 Clyde Geronimi 、 Wilfred Jackson 执导的动画版和 2010 年蒂姆·波顿导演的真人版。
▲《爱丽丝梦游仙境》1951 年版剧照
1951 年版《爱丽丝梦游仙境》上映于当年 7 月 26 日,为第 13 部迪士尼经典动画长片。但在美国推出时因正值二战后经济萧条期,主流文化倾向于写实主义,这部使用超现实手法的动画电影自然也就没能引起太大反响。直到 1960、1970 年代心理学的流行,这部影片才再次被关注。
据估计,当时这部影片的预算为 300 万美元,最后在美国票房约为 523 万美元。这部动画影片虽然并未给迪士尼带来多大的利润,但它所带来的后续影响还是不错的。因影片中的造型多有奇幻世界味道,加州迪士尼乐园里开设了《爱丽梦游仙境》的游乐项目,巴黎迪士尼乐园城堡外的树丛剪成柴郡猫的形状,东京迪士尼乐园还在 1999 年开了一家爱丽丝的主题餐厅。
▲《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 年版剧照
相比之下, 2010 年采用真人演出 3D 数位模式拍制的爱丽丝所带来的变化和经济效益要大得多。该片上映于 2010 年 3 月 5 日,预算高达 2 亿美元,票房达到 1,024,299,904 美元,成为迪士尼历史上第二卖座的电影。
在蒂姆·波顿的仙境中,爱丽丝不再是长不大的孩子,她已经长成 19 岁的少女。她去的那个童话世界也不再单纯简单,而是充满了危险和挑战。该影片更像是献给成年人的童话。尽管波顿本人表示他已经有所收敛,影片中属于他的黑色哥特风格还是相当明显。其实,纵观近几年迪士尼的作品,会发现它开始走上了对经典童话创新和重塑之路,而不再是单纯的“复制”。
从票房来看,这部影片在全球范围内是受到观众的喜爱的。但实际上,迪士尼对它的衍生产品部分做的拓宽相对来说却是有限的。目前,在迪士尼的各大主题乐园里均开设了爱丽丝相关的游客设备。东京迪士尼近期也宣布要推出爱丽丝的主题园区,预计在 2017 年开幕。此次,东京新推的园区还包括《冰雪奇缘》和《美女与野兽》,三座园区共预计花费 100 亿元日币。
▲柴郡猫戒指造型
受《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启发,巴西的珠宝品牌 H.Stern 携手迪士尼联合发布了一套由 5 款戒指组成的珠宝系列,这一系列全部用纯金打造,局部覆盖了彩色珐琅或用钻石装饰。其中,柴郡猫戒指最为特别。戒指圆环的上面一堆枯枝造型,缩小版的柴郡猫就懒散地趴在树枝上,咧着大嘴对你笑。据悉,柴郡猫的大嘴是用特殊的混合材料制成,可以像电影里那样在黑暗中熠熠发光。当然,这款柴郡猫戒指售价也不低,为 20500 美元。
《爱丽丝》在时尚界也是个香饽饽。早在电影上映前,不少时尚大牌就以爱丽丝为主题,推出多款面向成年人的高级成衣,满足了女性对于童话的幻想。而在今年 3 月宣布即将破产的 Marc By Marc Jacobs 将推出以《爱丽丝》为灵感的胶囊系列作为自己的收官之战。这一系列名叫 “I Am Not Like Other Girls” ,产品涵盖了服装、太阳镜、珠宝、包包、手机壳等等,售价从 60 到 400 美元不等。
爱丽丝的梦还会一直做下去
鉴于蒂姆·波顿版《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 年在全球上映之后,口碑和票房都很好,迪士尼将推出《爱丽丝梦游仙境 2》( Alice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现已定档于 2016 年 5 月 27 日。只是这一次导演换成了詹姆斯·波宾,他曾为迪斯尼拍过《布偶大电影》。但主演约翰尼·德普和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都会回归续集。所以,影片还是值得期待的。
当然,并不是凭借迪士尼的一部电影续集就可以让爱丽丝和她的梦长生不老,《爱丽丝》其实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文化中的一部分。
于书迷而言,它是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或其他作品的灵感之泉;于影迷而言,它是几部动画电影和好莱坞的炫酷 3D 影片;于驴友来说,它是可以穿越到地下世界的主题公园;甚至对吃货来说,它是 The Fat Duck 餐厅的一碗甲鱼汤( a mock turtle soup )和 Lucky 家的巧克力……《爱丽丝》以不同的方式浸透到不同人的生活当中,自然,且不突兀。
尽管最初只是一个童话故事,但日后每一次《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出场都并不单调,人们总是赋予它新的载体或内容,这让它一直新鲜度不减,也一直让人眼前一亮。
大概正是这样,爱丽丝的梦才一直没有尽头。因为人们正不断地为她的梦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