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受到自己专业理念和技能贫乏是在接受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第九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任务的那段时间,这次大赛全国一个省选派一个选手,18个省市参加,18个选手,18篇课文(有人教版苏教版、有阅读有写作、有现代文有古诗文)。在这段时间里,买了大量的相关书来阅读,来增加自己的底气,来形成课文设计的底色,如课文胡适《我的母亲》一课,我就先后阅读了胡适《先母行述》、唐德则《胡适口述自传》、胡适《四十自述》、白吉庵《胡适传》等,可以说一节课就是几本书的累积。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18节课涉及相关书籍,并且写下了大部分课文的文本理解与文析。虽然辛苦,但这一段时间里自己都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项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觉,而此时我的分明地感受到自己对文章的一种“文感”,更有了一种对语文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一堂好课的高度就是书籍垫积的高度,教师的底蕴都是书籍堆积起来的,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一堂课就是一篇好文章,它有开篇有结尾、有过渡有升华,它必须有明确的中心主题,这就是你这堂课中“金子塔上最亮的明珠”,当一旦主题确定后,就“群山万壑赴荆门”,万千河流归大海,删繁就简,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节课的最高境界即是无课,课的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少,以至于无痕。它像一首诗,一幅画,一曲歌,一汪清泉,流畅自然,行云流水,不着痕迹,课应该是一件诗意的艺术品。
(图为2013年长沙全国第九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课堂大赛中授课《父母的心》)
长沙之行的全国第九届“语文报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最终我教授了苏教版的《父母的心》,得到了二等奖,有所遗憾,但这一时期的全力以赴、充满期待、失败而返、重拾信心、自信前行真的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写给学生的信中我这样写道(2011-2015四年中我坚持每个月给学生们写一封信交流)有一件人生经历的感悟,应该对成长中的你有启发:今年8月长沙赛课,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最高规格的语文报杯赛课,全国初中18个省代表18节课比赛,略有遗憾。更加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人应该有谦卑的心,来对待生活和人生,自身还有尚待解决的不足。这一行程,反思与反省是深刻的,‘征于色,发于声;困于心,衡于虑’,几月以来,不断学习、读书、实践,有意识改变自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11月29日,在济南千人会场,全国名家名师研讨会,我应邀授课,不敢自我表扬自我赞许,只能说很顺畅。课后,掌声四起,专家褒赞,组织者更是赞不绝口。
归航途中,凝神静思,这长沙之行的遗憾竟为济南之行的精彩打下了无比坚实的根基,没有自知,就没有强烈的内在自我要求,也没有自我反思课的努力与执著,这种强烈完全来自于内心,按照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而外因只是外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刚刚学习完《周处》,一个为乡人所患的人成为忠臣孝子,清河的话固然起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他内在的“侠气”,而且有强烈“改意”。知错就改,知难,改亦难。知道自己是需要经历、需要沧桑、需要辗磨的,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而改变自己是需要勇气、需要魄力的,这需要一个人有非凡的胆量与志气。三国魏刘劭《人物志·英雄》:夫草之精秀者谓之英,兽之特群者谓为雄。是故聪明秀出者谓之英,胆力过人者谓之雄。孙老师说:英,是植物中的精华;雄,是动物中的翘楚。有智慧,叫英,有胆力,叫雄。有胆有识,即为英雄。
我这封信是在告诉你:人可以有错误,但要面对和改正;这封信是在叙述自己的经历,但更是想要用我的经历来告诉你:人贵知错就改。(摘自2013年11月给学生的第二十二封信)
(图为2013年济南第五届人文名家课堂授课《台阶》)
(图为2014年青岛第六届人文名家课堂授课《心中的鹰》)
曾经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既然佛家人生三重境界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为什么还非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曲折过程。生活越来越深刻地告诉我:人生就是过程,经历不可省略,“濯足入水,抽足再入,已非前水”,事物在发展变化,所有的经历都是量变到质变中的必然积累,没有过程经历的叠加,就不会有结果的必然。上面信中所提到的济南之行是我在2013年作为展示课名师参加的“第五届全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授课《台阶》,当时同台展示的有德高望重的70高龄的余映潮老师、陶继新老师,“我即语文”陈日亮老师、博学多识孙绍振老师、魅力十足的“新语文”韩军老师、老师、“青春语文”的王君老师、“深度语文”的王开东老师等等,可以说这些教师都是当今语文界的响当当的名师,他们的书都是我们常备常备的经典课例,而今可以和这些名师同台展示,并获得些许好评,我的内心是何等的汹涌澎湃呀!人生有好多际遇,感恩在生命之中指引方向的长者尊者们!
(图为2017年与孙绍振老师合影)
(图为2016年与洪镇涛老师合影)
与名师们近距离的接触,学习倾听,越来越深入地感受到“人即是课,课即是人”的境界,余映潮老师、洪镇涛老师、黄玉峰老师、陶继新老师、孙绍振老师、赵谦翔老师、王栋生老师、李吉林老师,几乎都已年过古稀,依然葆有对教育教学的一份情怀,用他们的生命来谱写中国教育的诗篇。知识使他们年轻,梦想使他们青春。用已79岁还在一线教学的李庾南老师的话来说最恰当不过:一生勤勉追求,始终有所作为。
(图为2016年济南第八届人文名家课堂授课《伟大的悲剧》)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与高人同行一路。幸运地与大家名师在2013、2014、2016、2017同台在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展示,从《台阶》到《心中的鹰》到《伟大的悲剧》,再到《黄河颂》,得到了各位专家名师的认可、肯定和好评。
(图为2017年与余映潮老师合影)
(图为2015年与陶继新老师合影)
(图为2017年与赵谦翔老师合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第九届全国人文高端论坛的展示课《黄河颂》,接到通知较晚,准备时间有些仓促,选定了曾在2008年校教学文化节十年回顾的代表展示课《黄河颂》(本课在2012、2016年都打磨过一番),本以为稍稍准备就可以展示授课,但试讲一遍自己都无法接受,全盘推翻了原有的几次教学设计,重头再来。时间一天天过去,没有思绪没有突破,每每深夜都被思想“叫醒”,真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图为在校园中冥思苦想时友人偷拍,真实地再现了“痛苦”磨课的场景)
秋日里,愁眉不展一地转转地在校园中漫步,听风,观叶,望天,脑中汹涌澎湃着奔涌向前、势不可当、九曲连环的黄河,最终思考设计并呈现出“黄河的儿女 英雄的民族”一课,当学生们站在飘扬的国旗下表达对黄河、祖国、民族的自豪之情的时候,我都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黄河魂魄、英雄民族的伟大自豪中。这一届人文名家授课当我站在济南大酒店阳光大厅上千人的会场中,当学生陆续地走入会场,走到座位,瞬时间我的脑中空空如也,没有紧张胆怯,没有兴奋激动,甚至没有准备好的流程和语言,只有眼前的学生,只有简单的课堂。原来“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一个这样的世界,它美好而又平静,它真实而又自然,它简朴而又明晰。
(图为2017年济南第九届人文名家课堂授课《黄河颂》)
过而立之年,几近不惑,对教学的理解、教育的理解、生活的理解、人生的理解渐趋一致,原来课就是生命,课也就是生活,王君老师说:你的课就是你的活法。我欣赏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同样追求课堂上的诗意,在很多课的设计上我都力求诗意地走进文本,诗意地组接文本,诗意地解读文本,诗意地设计课堂,诗意地表达语言,让语文课看上去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听起来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在学习和实施诗意语文举象、造境、入情、求气、寻根等教学策略时,我还特别注意课堂的节奏的强烈落差感和评价语、总结语的雅致和深刻,渐已形成了自己对语文课堂的追求,以“诗意”为理念,以“精致”为准备,以“情境”为设计,以“儒雅”为风格,在2017年成立了“孙鸿飞语文名师工作室”,我将和志同道合的老师们一起继续研究探讨,继续努力!
诗意的课堂,诗意的教育,诗意的人生,这三者的关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曾写过一篇小文《孩子,你是不是也想来做老师》记叙我在校园中诗意的生活:此时,我坐在充满现代气息和人文气息的美丽校园,体味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内涵,在“立已达人”石后荡气回肠地诵读《风华赋》,在“润德亭”中看白雪洁美的校园,在“知行廊”中小雪飘拂里漫步至白玉兰石雕,轻吟诗文。
时常,我坐在大厅中不熟练地弹着钢琴曲《致爱丽丝》,学生离开后我也偷偷地站在展示台上吹着埙曲《枉凝眉》、陶笛曲《故乡的原风景》、口琴曲《万水千山总是情》……想像着有一天我可以在学校多功能厅演奏古琴曲《卧龙吟》,或者以后再学学萨克斯,特别喜欢那曲《回家》。
(视频为2017年为菲律宾学生讲美丽诗词,我用古琴《良宵引》设境)
我喜欢喝茶,清晨一杯绿茶,往往是龙井,玻璃杯看茶叶上下沉浮,赏茶叶慢慢舒展,听着学生的琅琅书声,坐在班级中舒适的座椅上,朝阳照着每个弟子的脸上;上午喝喝铁观音,不可长时间浸泡,最好用公道杯,小口啜饮,唇齿留香;下午喝点红茶,大多是金骏眉,茶如眉毛,茶汤浓酽。
作为语文老师,必须有一笔好字,这一点上我很有遗憾,大学毕业前近两个月奋力描摹钢笔字帖约30本,勉强才在上班后在学生作业本上批阅。工作十几年,练字不已,却进步缓慢。渐渐的,写字不为写成一笔好字,成为一种静心修炼的过程,一本仿古书纸,辅开名家软笔字帖,赵孟頫的《汲黯传》,晚年楷书极品,抄写一遍又一遍,订书成册,手执把玩,也不乏趣味。
爱读书,书读得杂。学校现代化的阅览式虽不常去,我却极梦想有一个这样大的书房,通向屋顶必须借助梯子才可以取书的书柜,分门别类的图书,燃起香炉,香气缕缕,响起古琴《良宵引》,风朗气清,惠风和旭,静心读书,只为读书。最好外面有小河流过,有三两棵柳树,河水潺潺,绿草茵茵。
我努力勤奋地营造自己的生活,精致典雅地创造着自己的人生。我知道我无法富贵地享受人世一遭,但我更知道我不能因任何理由而不去追求雅致的生活。正如我对我所教的弟子的班级文化确立方向所说:做一个高雅、博学、磊落、有为的读书人,我告诉我的弟子们追求向往的,也正是我所追求向往的。
我优雅地做着教师,我精致地做着教师,我是在做我心中的教师,更是在心中实践着我对人生的理解,不论生活以何等方式对待我,我都要微笑的对待生活,因为自己的人生不可辜负。
我的弟子们,有一位这样的老师在你的生命中陪伴你们初中四年的青春时光,优雅、品质地享受着生活,创造着人生。有一天,你们,是不是在心里种下一棵未来的种子:想做一名老师! (节选自“我和我的弟子”系列中“你所不知道的老孙”)
2015届初中最后一节语文课,我和弟子们以诗作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
(视频为2015年第五届弟子最后一节语文课)
一首首的送别诗词,情深意重,风格各异,含义隽永。就这样,我诵读一首,学生吟和一首。六月的阳光照进教室,没有让我们感到燥热,我们的眼前是海边帆影,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我们的周围是杨柳依依,可以感受垂柳的轻抚;我们仿佛置身于塞外荒漠,黄沙古道;我们似乎相别于夕阳西下,萧瑟秋风。
同学们一首一首的读着,读柳永、读苏轼、读晏几道、读李叔同、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读汪国真的《走向远方》、《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就这样,我们整整读了一节课,课堂上一片深情,只有阳光伸进教室,悄悄看着读诗的人。
沉浸在诗意中,在这初中的最后一节语文课上,以至于我们没注意到铃声已经响起。
我站在讲台上,没有多说一句话,像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一样。
“下课了!”
学生没有和以往一样起立致敬,教室沉默了数秒,而后不知在谁的带领下,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班长大声喊:“起立!”
“老师再见!”这是四年来最难忘的致意。
我的眼模糊了,有分别的感伤,有沉浸的感动,我难以自拔,有莫名复杂的种种情愫。
我很庆幸,我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结束了学生的初中最后一节语文课。这节课,不仅关乎学生的未来,也注入了我的职业生命。(节选自“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系列“让我们读读诗吧”)
我向往这样的诗意生命,我追求这样的诗意教育,我也努力实践着这样的诗意课堂。一节节课成为我生命路上的道道辙印,我回首教育教学18年,弹指一挥间,庆幸在这的人生路上,偶然留了浅浅的辙印,证明我曾经走过。转过头向前看,也无风雨也无晴,坚定执着走自己的人生之路,如鸿雁飞过,在泥土大地上留下生命印痕!
感谢一路上好友相伴,感谢一路上在前方指引,在身后鞭策的,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完)
孙鸿飞
2017/12/25
往期回顾:
第20期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2---《优雅的教育 高贵的教书》
第52期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3---《教育的最大慈悲是保护天性的热情》
第56期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5---《真---教育的最大魅力》
第64期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6---《课是教师的生命辙(序)》
第70期 我的教育教学故事7---《课是教师的生命辙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