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金奕村|社会学遭遇人类学,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

金奕村|社会学遭遇人类学,爱丽丝掉进了兔子洞

发布时间:2022-06-13 19:21:52
作者:无为而无不为


2017年8月,我参加第八届调研中国青年社会领袖田野营项目,借此契机,与云南某古镇的同性恋移民作了交流。参营前我未接触过人类学,接触后我忽然发现“原来田野研究是这么有趣!”可时间有限,刚撞见人类学方法论,就只得say bye-bye。带着调研匆匆结束的迷茫与焦虑,我作为一名交换生来到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并修读了《从民族志到人类学》写作课。


开学第一门课,是在礼拜一下午。广州的雨,瓢泼、倾盆,洞洞鞋和五分裤全部淌水。南方的盛夏,心却凉透。文义刚走进课堂,我错愕地问旁边同学:“这个教室是张文义老师的课吗?”他点点头。我本以为“张文义”是个老头子,没想到如此年轻。


那天介绍课程的大纲,从民族志通往人类学需要经历四个部分。


首先,写好一个故事!我不解,为什么阅读文献是一本《寻路中国》,何伟又不是人类学家,有什么好读的。可刚读完第一章,就已惊讶,叹服。且不论译者的高水准,我相信原文一定也是如此干净、澄澈,戏谑又不失温情脉脉。


何伟的文字好似泸沽湖的水

而我真正读人类学家的经典著作,又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繁复而琐碎的细节,《努尔人》不如改名《努尔牛》,远在苏丹的这群人类,与我何干?不过,忠实而粗粝的经典民族志的确值得好好品味,它们好似卧在高原群山间的一汪湖泊,高反的呼吸困难、景观的壮美精妙,缠绕心头。随着人类学的一次次转向,功能学派、结构主义、诠释学派、、本体论转向,到今天的协同进化论,人类学的写作方式也发生着一次次的震荡。本体论转向后,人类学家无奈而讽刺地发问,为什么那么精巧的结构主义、那么绚烂的诠释学派无人问津?到最后论文只被两三个人阅读,有什么用?这时候,纠缠(entanglement)与体知(embodiment),如幽灵般折叠起来的“弦”,慢慢铺展开来,撬动起人类学界一场维度的革命。在这个部分,我们花费大力气讨论怎样才算是好的民族志故事。


所谓“纠缠”,就是在故事中能看到人的生命历程、生活变迁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变化、。读《谁在收藏中国》,西方收藏家、考古家们被风云变幻的艺术品市场牵着鼻子走,看见宏大而流转的体系,看不见人的个性,作者的印记也完全消失。好好的故事,写成了辞海,写成了不厌其烦的百科全书。


“体知”则意味着不同的人在与同一个体系、制度纠缠过程中,呈现出充满个性的肉身感。用一整个夜晚品读《纪念我的导师F. K. L. Chit Hlaing》,鼻子很酸,眼角湿润,作者最克制的情绪表达了最丰满的人物质感,鲜活又不可言说。


如此看来,写一个“好”的故事常常自讨苦吃。文义曾问我们如何描绘“暧昧”?大家对视,一笑,沉默,窃窃私语,又一笑,又陷入沉默。我想到了自己与“暧昧”的瞬间,田野里的那个小男孩不禁闯入我的思绪。在M村与一户编织背篓的老爷爷交谈,结束后与他们拍下留念合影,家中的小男孩突然伸出脏脏的小手,连同脏脏的小脸,扑过来,我一愣,他亲了我一口,狡黠的笑眼中透着不可捉摸而暗流涌动的底色。他跑走了,留下诧愕中的我。无论之前我与小男孩有多少互动,直到那一刻我才触摸到小男孩的“质感”,我与他的生命交织、重叠,又不可避免地分离、远去。那个瞬间勾连起我对于M村村民形象的记忆,文化的触碰,没有那个瞬间,什么也记不得。田野可以只是田野,田野也能是生命的片刻停留与永恒延宕。田野的梦,不时闯入我的世界,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大概就是“体知”。


最左侧是小男孩

人类学家从未停止折腾,当文字收编影像,故事又沦为单一而死板的文字中心主义。于是开始使用影像与舞蹈等媒介,穿越新皮质,俘获间脑。我对段颖老师的图片分享印象很深,腾冲宗祠的十年变迁,缅甸路旁为修行僧人准备的水瓢,梅州下南洋的集散地,中缅边境掩映在杂草间的国界碑……每一张图片都蕴藏了一个故事,文字无法取代。如果文义在今后的课上能在邀请更多嘉宾,那着实是学生的幸运。回想自己的生活计划——在进大学前,我读了李银河与王小波共同撰写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第一次听说社会学;在华东师大社会学系魏伟老师的鼓励下,我笃定要在本科阶段围绕“同性恋”议题做我的学术,、贪嗔痴念,如何生活,如何实现自我;如今我意识到,除了论文,影像也是一种通往解放的道路,如果我在本科阶段尝试拍部同性恋短片,学一些影像处理的技巧,是不是也算是为自己在因陀罗网上找到了一颗珠子呢。


从民族志通往人类学的第二个部分,在碎片化的田野材料中找到属于自己文本的一条线索,建立民族志世界的整体!第一种策略考虑社会如何构成,价值理念、社会结构、、文化品味、价值理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二种策略以事件为核心,如大理组分享的洱海治理事件,引出社会行动中诸方的主体立场,利益的冲突与博弈,千丝万缕,缠杂交错,社会的结构隐藏其中。第三种策略以物为核心,以小见大,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第四种策略关注研究者与当地社会的冲突,虽然“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但田野中往往事与愿违,那么即可从弥散于田野各个角落的冲突(或者说“文化震撼”)开始,串联起大大小小的田野材料,还原民族志世界的整体观。很喜欢《留学杂记》中的一段话,“人类学所做的工作有些类似于美学。它告诉人如何去审美,而审美的对象则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人类学家通过民族志这种方式将日常生活里的鸡毛蒜皮编织成一个有意义的体系,让我们看到这些看似琐碎的、杂乱无章的生活碎片的美。”


第三个部分是完成一个论证!从碎片到整体,是民族志的开始;而从民族志到人类学,是研究的开始。从研究问题,到寻找哪些文献,到如何完成论证,到思考文章的读者是谁,再到呈现自己的成果,撰写期末论文才深彻觉知此事之难。


互改期末论文时,一位台湾的社会学交换生读完我的文章,迫不及待发我消息:“果然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写作方式比较相近!一看到这篇文章,一股熟悉的感觉就浮了上来,从理论的铺排与行文的逻辑,就感受到浓浓的同行之情,不由得笑了出来。”她这么说,我也深以为然。读人类学班学生的期末论文,我是掉进兔子洞的爱丽丝,论证思维分属不同的世界。我的论文既套路,又面目可憎;而他们则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充满了脑洞与想象力。文义老师在今后的课程中,一定要坚持保留互改习作的部分,而且要“放任”学生以自己的模样写文章啊!看到万千世界的伟力,才觉自己进步空间的宽广。


最后一个部分,从人类学回到自我!如果我的学科连我也改变不了,那我根本不可能用它做其他事情。我的交换期快结束了,今日与人类学擦肩而过,意义非凡,不知明日我又会在生活的哪个角落偶遇人类学。特别喜欢课堂中的一番话,“其他学科是因陀罗网上的珠子与线,人类学是无限映照的象”,我想,在我再次遇到人类学之前,我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寻找属于我的那颗珠子。


谨以此文献给张文义老师,以及2015级人类学班的所有同学!感谢你们给我中大之旅留下的美好印象,江湖再见!


2018年112日,大晴,于广州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 金奕村


往期精彩文章:



【课程分享】从民族志到人类学 - 2017秋季本科


人类学,走进每一个人的百花深处,写出每一个人的百花深处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