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视角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是我们面对世界的默认选项。”
1
—
声明
近几日难得清闲,捡起荒废了大半年的订阅号,随手写了这篇。欢迎各位转发及推荐关注,但作者无法保证定期更新……
2-1
—
以下正文
古典歌剧“沦落”为小众爱好已是众所周知,但有些片段却成功穿越各种圈子,男女老少耳熟能详。上面这首咏叹调就是一例。
它题为 Non più andrai(其实就是第一句歌词),出自莫扎特作曲、达·彭特(Lorenzo Da Ponte)作词的《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这大概是许多人对这部意大利语歌剧,乃至整个歌剧世界的唯一印象了。
也有一些人(包括两年多前的我)受好奇心驱使,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观看了全剧。不知别人如何,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无处不在的喜剧氛围。这是中文互联网上的一段“剧情简介”,来源已不可考:
男仆费加罗正直聪明,即将与美丽的女仆苏珊娜结婚。没想到好色的阿马维瓦伯爵早就对苏珊娜垂涎三尺,居然想对她恢复早就当众宣布放弃的初夜权,因此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婚事。
为了教训无耻的伯爵,费加罗、苏珊娜联合伯爵夫人罗西娜设下了巧妙的圈套来捉弄伯爵。苏珊娜给伯爵写了一封温柔缠绵的情书,约他夜晚在花园约会。伯爵大喜过望,精心打扮后如期前往。
在黑暗的花园里,正当伯爵喜不自禁大献殷勤的时候,突然四周灯火齐明,怀抱中的女子竟是自己的夫人——罗西娜!伯爵被当场捉住,羞愧无比,只好当众下跪向罗西娜道歉,保证以后再也不犯。聪明的费加罗大获全胜,顺利地与苏珊娜举行了婚礼。
全剧三个小时,这么几行未免过于简略,个别报道也有偏差,不过总体而言可谓是相当合理的初步概括。又好笑又俗套,是不是?难怪有网友在弹幕中给它取了个别名——伯爵夫人驯夫记。
整体如此,细节上更是包袱不断。就拿第二幕终场来讲,短短二十分钟里笑点迭起:
CONTE
Cerchi invan difesa e scusa,
il tuo ceffo già t'accusa,
vedo ben che vuoi mentir.
伯爵:你再找借口也是白忙,心怀的鬼胎写在脸上,我看得明白你在说谎。
FIGARO
Mente il ceffo, io già non mento.
费加罗:说谎的是我的脸庞,我这个人可没说谎。
FIGARO
Esso appunto,
da Siviglia a cavallo qui giunto,
da Siviglia ci forse sarà.
费加罗:是是是,那(从二楼跳下去的人)一定是他(指已被伯爵派往塞维利亚的军团任职的凯鲁比诺),从塞维利亚打道回府,从塞维利亚一路骑马!
ANTONIO
Questo no; che il cavallo
io non vidi saltare di là.
安东尼奥:不不不,这可不对啦,跳下来只有人没有马!
(翻译由我自行决断,参阅了维基辞典和谷歌翻译,以意思准确、接近打油诗体原则。是否合格,还请读者评判。)
干巴巴地看台词可能不够好笑,但要是配上动作,就绝对是忍俊不禁。在一些音质较好的现场演出视频里,甚至能够听到观众的笑声。
那么,所谓“危机”,所谓“和解”,所谓“人文视角”,又作何解释呢?
在歌剧领域,我纯粹是个好事者,不敢宣称自己的观点有任何实际价值。但与一般的好事者不同,我去年春天(因为机缘巧合)接触到了罗森(Charles Rosen)的《古典风格》一书,其中有大量莫扎特歌剧的谱例分析。我不得不仔细重温了《费加罗的婚礼》,然后逐渐有了这一套想法。
但愿献芹众口,不惟贻笑大方。
2-2-1
—
危机:伯爵
就从伯爵开始吧。“好色的伯爵”“无耻的伯爵”,这是各类普及材料中常见的判语。没错,伯爵好色,一会儿到处寻花问柳,一会儿觊觎苏珊娜,连苏珊娜的堂/表妹芭芭丽娜都不放过:
"Barbarina, se m'ami,
ti darò quel che brami."“芭芭丽娜,你若爱我,一切渴求,必能拥有。”
现在问题来了:凯鲁比诺究竟触动了伯爵哪根敏感的神经呢?听听对夫人的恶语相向,听听咬牙切齿的“mora, mora(他得死)”:
你当然可以说“为了增强戏剧效果”,但这难道不也是伯爵狂暴内心的真实写照吗?那一瞬间,恐惧的黑雾已然弥散开来。
无需否认,凯鲁比诺对夫人暗萌情愫,无比严肃、无比强烈,但他毕竟只是个中二少年,“冰火交集”(见他的两首咏叹调 Non so più cosa son 和 Voi che sapete)的悸动注定无法在当下结出硕果。苏珊娜都觉得好笑,更何况端庄稳重的夫人呢?她与凯鲁比诺的任何“互动”,都只停留在“爱怜”而非“爱情”。
这个道理伯爵不会不明白。但他还是发作了。他似乎把夫人当成了私人所有物,她与其他人的任何情感交流(哪怕微不足道)都冒犯了丈夫——主宰——的尊严。夫人的一句气话无意中透露了什么:
Ma il misero oggetto
del vostro abbandono
che avete diletto
di far disperar.
你抛弃我陷我于悲惨境地;
驱使我绝望,引以为乐趣。
伯爵倒没有如此幸灾乐祸,不过他的真实态度好不到哪里去:我只管自己高兴,你悲不悲惨我无所谓;但要是别人想让你快乐,绝对不行!
如果说以上只是捕风捉影,那么第三幕的咏叹调 Vedrò, mentr'io sospiro 意味着伯爵彻底黑化:
达·彭特用了一组“霸气侧漏”的排比:
Vedrò, mentr'io sospiro,
felice un servo mio!
E un ben che invan desio,
ei posseder dovrà?
岂能看着仆役尽享欢愉,我却垂头丧气!
岂能看着他者收获快乐,我却求之不得!
Vedrò per man d'amore
unita a un vile oggetto
chi in me destò un affetto
che per me poi non ha?
岂能看着因爱喜结良缘,地位如此低贱!
岂能看着我心激起情欲,她却不以为意!
潜台词就是:老子要啥就得有啥,你费加罗算是老几,敢跟我争!极度膨胀的占有欲、控制欲、权力欲可见一斑。伯爵的家庭,远不是狗血的“花心男+寂寞女”那一套。眼花缭乱的事件背后,诡异的扭曲始终无孔不入。
2-2-2
—
危机:巴西利奥
比起恣意妄为的伯爵,他的“帮凶”巴西利奥那副奴颜婢膝的模样似乎更惹人厌——直到第四幕的咏叹调 In quegli anni。现代演出常常以“冗余情节”为由随意删掉这首分曲(近年来有所好转),不仅令第四幕比其他三幕莫名其妙短许多,更是将人物塑造破坏殆尽。
绘声绘色的故事是真是假不重要,关键在最后几句:
Così conoscere
mi fè la sorte
che onte, pericoli,
vergogna e morte
col cuoio d'asino
fuggir si può.
于是命运教会我,一张驴皮批身上:
远离侮辱与危难,躲避羞耻和死亡。
巴西利奥的全部人生哲学就浓缩在这句比喻里。可笑吗?可鄙吗?听罢只有无尽的心酸。这样的伯爵治下,谁最卑微?谁最无助?男性角色中非巴西利奥莫属。
巴西利奥不是巴托洛,没有医生+律师的身份,没有操纵局势的潜力,只能委身于人,出卖技巧。巴西利奥不是费加罗,没有帮助伯爵夫妇结合的汗马功劳,没有主人信任所托的特殊关系,只能俯首贴尔,唯命是从。巴西利奥也不是安东尼奥,没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环境,只能时刻忍受淫威的笼罩。他的世界里,
l'accozzarla co'grandi fu pericolo ognora:
dan novanta per cento, e han vinto ancora.
同大人物作对,永远危险异常:
其以分毫之力,将你玩弄股掌。
无论费加罗和苏珊娜多么机智幽默,无论夫人多么善解人意,“反面角色”的不安始终未能消弭。
中间地带呢?接下来不妨走近一位女性配角。
2-2-3
—
危机:玛切莉娜
与巴西利奥的咏叹调一样,玛切莉娜第四幕的咏叹调 Il capro e la capretta 也动辄惨遭阉割。
旋律很优美,歌词却让我有些疑惑:
Sol noi, povere femmine,
che tanto amiam questi uomini,
trattate siam d'perfidi
ognor con crudeltà.
只有我们女人可怜,给予男人无限爱恋;
却被这些轻薄之徒,无时无刻报以残酷。
一方面,玛切莉娜在为苏珊娜打抱不平;另一方面,言辞如此激烈,想必融入了自己的亲身体会。她被谁残酷对待了?是儿子费加罗吗?是旧情人巴托洛吗?
回到第一幕。玛切莉娜和苏珊娜巧遇,一场撕逼大战即刻爆发:
是,她们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敌”——为了费加罗。但至于这么处心积虑、拐弯抹角吗?
MARCELLINA (fa una riverenza)
La sposa novella!
玛切莉娜:(您请先,)光鲜的新娘!
SUSANNA (fa una riverenza)
La dama d'onore!
苏珊娜:(您请先,)尊贵的太太!
MARCELLINA (fa una riverenza)
Del conte la bella!
玛切莉娜:伯爵的甜心!
SUSANNA
Di Spagna l'amore!
苏珊娜:西班牙的可爱!
MARCELLINA
I meriti...
玛切莉娜:你美德(出众)……
SUSANNA
L'abito!
苏珊娜:你衣着(闪亮)……
MARCELLINA
Il posto...
玛切莉娜:你地位(崇高)……
SUSANNA
L'età...
苏珊娜:你资深年长……
疑惑归疑惑,设身处地考虑,玛切莉娜的目的再单纯不过——和费加罗结婚。无论在不在理(取决于借债详情),区区女仆要完成这一计划,必须得请来救兵。
玛切莉娜的第一外援是旧情人巴托洛。巴托洛二话不说同意帮忙,是念及当年情分,还是怜悯如今处境?似乎都不是。巴托洛好面子,费加罗的“协助夺爱之仇”他怀恨在心:
(fra sé)
Avrei pur gusto
di dar per moglie la mia serva antica
a chi mi fece un dì rapir l'amica.
(独白)令旧日仆人做他妻子,我终于报仇实在畅快——他曾经诱拐我心所爱。
……
Tutta Siviglia conosce Bartolo,
il birbo Figaro vinto sarà!
全塞维利亚,巴托洛无人不晓;
流氓小无赖,费加罗必被打倒!
看到没,玛切莉娜不过是一枚棋子,是报复费加罗的工具。
玛切莉娜的第二外援就是伯爵。伯爵何等专横,企图何等阴险,玛切莉娜未尝不知,但她又有什么别的选择呢?无仇无怨之下,她和苏珊娜站到了对立面,甚至也和夫人站到了对立面。
第三幕的认亲当然皆大欢喜,可是此前种种,玛切莉娜恐怕深深受伤。当她唱到“只有我们女人可怜”,是否回想起自己被巴托洛当棋、被伯爵当枪的无奈呢?
2-2-4
—
危机:凯鲁比诺
从上到下,有善有恶,危机席卷一切,最最天真烂漫的凯鲁比诺也不能幸免。先是偷听到伯爵说给苏珊娜的情话,接着卷入夫人和苏珊娜、费加罗的计划,这一天胜过之前十几年的人生。
了解世界的复杂倒是其次,凯鲁比诺的心性也悄然嬗变。第四幕终场,他挑逗起夫人假扮的苏珊娜:
CHERUBINO
E perché far io non posso
quel che il Conte ognor farà?凯鲁比诺:伯爵想做就做,我为何不能做?
SUSANNA, CONTESSA, CONTE, FIGARO
Temerario!苏珊娜、夫人、伯爵、费加罗:放肆鬼!
CHERUBINO
Oh ve' che smorfie!
Sai chi'io fui dietro il sofà.凯鲁比诺:别对我摆出这幅脸色!我当时就在椅子后侧。
此刻凯鲁比诺还得提防着被伯爵抓到,可他胆子大了起来,脑子也活了起来,学会了冷嘲热讽,学会了胁人以柄,学会了光脚不怕穿鞋。伯爵到来以前,“苏珊娜”就是没法赶他走,恰恰印证了策略的成功。
凯鲁比诺被“发配从军”,当的是军官不是士兵,风险固然存在,功名更在眼前。年少时已懂得他人心病为我所用,摸爬滚打若干年,大概又是一个多情而冷酷的伯爵吧。
2-3-1
—
和解:外在表现
花园里夜色正浓,伯爵和“苏珊娜”(夫人)缠绵恩爱,各色人等悉数登场、“暗中观察”。当一切真相大白——
CONTE (inginocchiandosi)
Contessa perdono! Perdono, perdono!伯爵(跪下):夫人,原谅我,请原谅,请原谅!
CONTESSA
Più docile sono,
e dico di sì.伯爵夫人:我心和善,我原谅你。
TUTTI
Ah! Tutti contenti
saremo così.众人:啊,于是皆大欢喜。
什么?就这么“皆大欢喜”了?比起之前层层叠叠、此起彼伏的危机,最后的和解显得实在突兀:伯爵从此就变得和蔼可亲了?玛切莉娜从此就解开心结了?巴西利奥从此就自由自在了?还有凯鲁比诺……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和解到底说不说得过去,不能单纯依靠个人感觉,最好要来一波技术流。不消说,我的所谓“技术流”肯定极端粗浅,各位看个大意就行。
表现1:音乐
古典主义音乐中,和解往往伴随有主调的前后呼应。《费加罗的婚礼》主调是D大调,全剧有6个关键的D大调时刻:
全剧及序曲开头,弦乐器和大管齐奏;
序曲结尾,华丽的终止式;
第四幕终场的开头,凯鲁比诺悄悄靠近“苏珊娜”;
伯爵出现,凯鲁比诺仓皇逃窜,插曲告一段落,好戏即将上演;
众人皆大欢喜;
全剧结尾,华丽的终止式。
和解从III开始准备,正式发生在V之前,到VI圆满完成。与此相关,主调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前后呼应——
单曲层次:I和II呼应,III和IV呼应,V和VI呼应。
片段层次:III和IV作为一个整体,是终场的开头;V和VI作为一个整体,是终场的结尾。二者呼应。
全剧层次:I和II作为一个整体,是全剧的开头,与终场III-IV-V-VI呼应。
一层呼应还有可能是牵强附会,现在三层环环相套,莫扎特的用意可以说是昭然若揭——最后的和解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表现2:戏剧动作
“皆大欢喜”,“皆”字是关键。大幕落下时,舞台上除了巴西利奥、库齐奥、安东尼奥,其他演员都是配对站立:
伯爵 伯爵夫人
费加罗 苏珊娜
巴托洛 玛切莉娜
凯鲁比诺 芭芭丽娜
这个队形是怎样发展而来呢?片刻之前,费加罗故意和假扮夫人的苏珊娜卿卿我我,诱使伯爵上钩;伯爵果然大发雷霆,拿下费加罗,叫来巴托洛、巴西利奥、库齐奥、安东尼奥,一连串揪出凯鲁比诺、芭芭丽娜、玛切莉娜和“夫人”(苏珊娜)。
此时,演员纷纷走到最后的位置,配对的配对,落单的落单。等到“苏珊娜”(夫人)登场,走位便尘埃落定。自然、流畅,没有一丝设计痕迹。直到最后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为皆大欢喜做准备!
2-3-2
—
和解:内在逻辑
和解显得实在突兀,这是直观的想法;和解与危机一脉相承,这是考证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与莫扎特、达·彭特对“危机”和“和解”的认知有很大差别。
差别的本质,在我看来,。多如牛毛,这里不追求全面,只聚焦于“危机与和解”讲讲两种视角的不同:
第一,危机的起源。,社会结构/上层建筑的失调导致了危机——这是从卢梭到马克思一系列思想家的共识。《费加罗的婚礼》原本是法国作家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的戏剧,它问世于大革命前夕,:伯爵自我膨胀是因为贵族特权,玛切莉娜受制于人是因为低微身份,等等。
莫扎特和达·彭特则进行了大幅度改编(据说是规避审查),删去了直白的台词,消除了颠覆的暗示。歌剧里,除了摆架子的伯爵,社会分层并不显著,人性的缺陷导致了危机。贵族制度没有问题,只是伯爵个人有些自负、傲慢;主仆体系没有问题,只是巴托洛得学会尊重玛切莉娜的感受……人文视角之下,危机不再是时代的批量产物,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第二,和解的方式。危机的起源直接决定和解的方式。如果危机反映了社会问题,那么真正意义上的“和解”毫无希望,社会革命或者社会改良才是出路。但如果危机只关系到人性不足,和解就再容易不过。伯爵当众出丑,愿意认错,OK;一家三口认亲,旧情人重新结合,OK。正所谓“剧情已结束,不满归不满;生活要继续,和解当和解”。
第三,和解的效果。,一旦革命/改良破除掉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形态,危机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极端一些叫做“历史的终结”。历史的终结有两个变种——永久终结和暂时终结。、福山90年代的学说;后者大概是说,变革了就翻篇了,以后是会有别的跌宕起伏,但怎样都和烟消云散的旧事不相干。
切换到人文视角,和解只是当下的过程。“伯爵从此就变得和蔼可亲了?玛切莉娜从此就解开心结了?巴西利奥从此就自由自在了?还有凯鲁比诺……”谁也不知道答案,谁也不需要知道答案。既然人性永恒,昨天的差错随时会在明天重演。
第四,危机与和解的动态关系。变态、病态,是系统的失焦、失稳,终将引发剧烈震荡,直至达成新的平衡。人文视角的危机是人性的常态,危机与和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时根本区分不开——
《费加罗的婚礼》第四幕终场是总和解,但之前和解就一直在进行,新的危机也一直在产生。仅举一例。伯爵默许凯鲁比诺滞留城堡(第三幕),这是和解;他明目张胆挑逗起“苏珊娜”,这是新的危机。
其实,,人文视角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思维方式,是我们面对世界的默认选项。人际关系遇到矛盾,,还是会人文地就事论事,想想如何处理?大众消费艺术作品,不论国籍、不分体裁,,还是人文性的各种日常?
人文视角通俗易懂、俯拾皆是,本来应该是独一无二的优势,却常常被认定为“不登大雅之堂”。纵观当代知名导演,、追求宏大寓意,要么简单粗暴,只要感官刺激。至于人文视角的危机与和解,呵呵,只有肥皂剧一类了。
Alas!世有大家,然后有人文视角;人文视角常有,而大家不常有。感谢达·彭特,。感谢莫扎特,谱写人力所不能及的音乐。感谢《费加罗的婚礼》,告诉我们——
鸡毛蒜皮、爱恨纠葛,也是一个小宇宙……
3
—
附注
意大利语-英语对照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