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上午,在阿克陶县加马铁力克乡巴格拉村村民服务中心内,身穿大红色传统中式婚服的李文娟和丈夫何云波正在向自己的“达达(父亲)”“阿娜(母亲)”行拜见礼。婚礼现场挤满了身穿盛装的巴格拉村村民,他们在这里共同见证了“阿依布拉克”的婚礼。
被称作“阿依布拉克”的李文娟,是加马铁力克乡副乡长,也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一批内地招录高校毕业生(以下简称内招生)。可她最被巴格拉村村民所熟知的身份,则是村民麦麦提明·阿西木家的“小女儿”。
5月4日,集体婚礼现场。
宣讲讲来“达达”“阿娜”
5月4日,包括李文娟在内的9对内招生在巴格拉村举办了一场融合汉族和维吾尔族婚礼习俗的集体婚礼。红艳艳的灯笼、龙凤蜡烛、中式木凳等传统中式元素装扮着婚礼现场。
每对盖着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牵着同一根红绸花的两端,缓步穿过喜堂,进行汉族传统婚礼仪式。
在传统中式婚礼拜见高堂这一环节,麦麦提明·阿西木和老伴阿依孜木·玉素普被司仪邀请到了台上。一对维吾尔族夫妇坐在颇具汉族风格的大红色喜凳上,十分显眼。
随着司仪的口令,李文娟和何云波向麦麦提明和阿依孜木行礼。这个礼节对麦麦提明来说很陌生,但看到眼前身穿婚服的“女儿”,他还是忍不住红了眼圈。麦麦提明强忍着泪水,在女儿转过身后,终于忍不住擦了擦眼泪。
“看到阿依布拉克和丈夫向我行礼,让我想起了她的亲生父母,如果他们能看到这个场景,该多高兴啊。”麦麦提明说。
这对不同民族父女间的缘分要追溯到2016年的冬天。那是一个星期一,李文娟像往常一样到她的包户村——巴格拉村进行宣讲。“我还记得那天宣讲的主题是劳务输出,我以自身经历做例子,讲我一个人从四川到新疆的经历,鼓励村民们走出家乡打工。”李文娟回忆说。
“当我讲到我父母已不在世,回忆过去时,忍不住哭了出来。”李文娟有些不好意思地补充,“真的,当着全村村民的面痛哭失声了。”
2015年,在李文娟来到新疆工作的一个月后,她的父亲因病去世,家人考虑她工作原因,没有立刻告诉她。李文娟因此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为她不能触碰的伤痛。
麦麦提明看到这个痛哭的汉族姑娘,不由想到了自己,他的双亲也离去得特别早,他心疼李文娟。
宣讲结束当天,麦麦提明找到了村领导,告诉他们,他想认这个汉族姑娘做女儿。“她没有父母了,又一个人在新疆,没有亲人。我给她当‘达达’,她以后就是我的女儿了。”麦麦提明说。
李文娟接到这个电话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到麦麦提明家认亲。麦麦提明的提议,让李文娟在离家几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接到电话时,我特别开心。因为没有亲人,我格外渴望家庭的温暖。‘达达’和‘阿娜’向我伸出了手,我很感激他们。”李文娟说。
一场红旗下的宣讲,成为李文娟和麦麦提明一家的缘分起点。
麦麦提明家有了一个“小女儿”
在集体婚礼现场,李文娟代表全体新人发言,她用维吾尔语介绍自己,“我叫阿依布拉克。”随后,她用汉语解释道:“阿依布拉克是我的维吾尔族爸爸取的名字,意思是像月亮和清泉一样纯洁善良的人儿。”
李文娟非常喜爱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在跟村民交流的过程中,特别爱用这个名字自我介绍。
麦麦提明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均已成家,夫妇俩独自居住。李文娟还记得认亲那一天正逢下雪,在漫天雪花的见证下,她成了这个家的“小女儿”。
当天,麦麦提明带着李文娟拜访了村里所有的亲戚,告诉大家,这是他们家的“阿依布拉克”。从这一天起,李文娟多了一个维吾尔族名字,同时也有了一对维吾尔族父母。
“‘达达’和‘阿娜’特别宠我,总担心我照顾不好自己。”李文娟幸福地说。
李文娟在乡里工作,经常加班。麦麦提明总担心这个最小的“女儿”,“有没有按时吃饭?”“有没有睡好觉?”,他忧心他的“小女儿”忙着工作照顾不好自己,每隔两三天就会带着家里煮的羊肉、熬的羊肉汤去乡里看她。麦麦提明每次都要看着李文娟把带来的食物吃完,才安心。“她是我的女儿,当然要好好照顾她。”麦麦提明说。
麦麦提明甚至摸清了李文娟值班的规律,当李文娟在单位门口值班时,麦麦提明会带着糖果等小零食来看她。为了不耽误“女儿”的工作,麦麦提明隔着大铁门摸摸“女儿”的脸,抓一把小零食给她,看到李文娟一切都好,就安心地回去了。
一次,李文娟因为不在单位,麦麦提明和妻子为了见她一面在值班室等了整整一下午。当李文娟回来时看到夫妻俩,忍不住哭了出来。随后,她给麦麦提明买了一部手机,输入自己的号码,告诉“达达”,“想我了就打电话,不要白白等待。”从来没有用过移动电话的麦麦提明,硬是记住了“女儿”的电话号码。
5月4日,新人们在集体婚礼中。(约提克尔·尼加提摄)
阿依布拉克的婚礼“民汉混搭”
5月4日,在举行完中式婚礼仪式后,李文娟和其他新人又穿着维吾尔族风格的礼服亮相,并举行了传统的维吾尔族婚礼仪式。
这样别出心裁的婚礼,来源于李文娟和麦麦提明的一次谈话。
2017年春节,李文娟回四川老家探亲,同时举办婚礼。麦麦提明知道后提出,他也要给“女儿”在村里办一场盛大的维吾尔族婚礼。
李文娟再三拒绝麦麦提明的提议,因为她知道“达达”家仅靠7亩多的土地和几只牛羊为生,她不愿意再让麦麦提明破费。但麦麦提明提议的维吾尔族婚礼,却让李文娟动了心。
“我和老公扎根在新疆,又从维吾尔族群众身上获得了太多的关爱,尤其是我的‘达达’‘阿娜’对我像亲女儿一样。举办一场维吾尔族婚礼很有意义。”李文娟说。
在知道李文娟结婚后,麦麦提明就提出要亲眼见见何云波,“我要亲眼看看是什么样的小伙子要娶走我的女儿。”
婚礼前一个月,李文娟带着何云波专程去了麦麦提明家。看着高高壮壮的何云波用不太熟练的维吾尔语打招呼,老老实实地听李文娟吩咐,麦麦提明满意了,“这个小伙子很憨厚,懂礼貌,嫁得好。”
何云波和李文娟一样,也是内招生。两人在2009年谈恋爱,随后再也没有分开过。2015年,当李文娟决定到新疆工作时,何云波只说了一句话:“你在哪,我到哪。”
小两口放弃了在成都的稳定工作和不错的薪水,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到了一无所知的新疆。
在成都办婚礼时,还有亲戚问李文娟夫妇俩什么时候回成都,这一次,何云波和李文娟一样坚定:“我们要扎根新疆,我们要永远留在新疆了。”
自从决定要在新疆举办婚礼以后,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李文娟的想象。“我们本来打算和‘达达’‘阿娜’以及维吾尔族亲戚一起办一个小规模的婚礼,没想到其他内招生夫妇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想参加。”李文娟说。就这样,一场9对内招生的民汉婚俗混搭婚礼诞生了。
婚礼结束后,李文娟和“阿娜”阿依孜木亲吻对方的脸颊,行贴面礼,她用维吾尔语对“阿娜”说,“明天我们去看你们。”
原来,麦麦提明为了这场婚礼准备了羊以及“女儿”的嫁妆,他让“女儿”回家拿嫁妆去。
此前,麦麦提明在知道婚礼的日期后,准备按照维吾尔族嫁“女儿”的习俗,给李文娟准备一整套金首饰以及一身艾德莱斯绸服装及花帽,还有几套被褥。
李文娟知道后,立刻制止了,“我再三说,我不要,不能要。可‘达达’老是指着脸说,如果不准备嫁妆,他没有脸面。”李文娟有些好笑地说。
最终,父亲没有拗过“女儿”,不能准备金首饰,就准备了衣服和被褥。这些都等着李文娟回门时带走。“我和老公请了假,准备明天就回门。”李文娟说。
一个讲四川味维吾尔语的汉族姑娘,一对维吾尔族的“达达”“阿娜”,昆仑山脚下的一家人。
END
来源:新疆日报-新疆亚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