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我们读世界】父母亲的红色婚礼

【我们读世界】父母亲的红色婚礼

发布时间:2022-04-24 00:27:19
作者:读后感杂志

魏平,女,共产党员,一个非常爱笑、非常自信、非常有爱心、感性到极点的肢体残疾小女人,化学工程师、化学分析技师,她又有着多种社会身份,义工、校外辅导员、无锡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残疾人作协无锡地区理事。工作之余喜欢把很多工作趣事、生活点滴在键盘上敲击成一篇篇美文,几十万文字分别刊发于宜兴日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济南《都市女报》、《宜兴工人》、《艺界》、《阳羡剧坛》、《翠苑》、《都市》、《西南作家文学》等报刊杂志

 

父亲因故离世虽然已多年,但是母亲对他的爱丝毫没有减退,并且因为点点滴滴的回忆更加的浓厚,提起他们的婚礼在那个年代确实称得上别致。

父亲因为爷爷的早逝及姐妹众多另又负担太婆太公的生活,十几岁就承担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应该挑起的生活重担,幸好父亲秉性聪慧、做事又非常认真执着(这种个性一直影响着家人并幸运的延存了下来),师范毕业后被挑中担任大队会计,但也因为家中实际的贫困直到二十八岁才认识母亲,母亲和父亲是姨妈介绍的,因为父亲就是姨妈一个大队的会计。外公家在镇上,而且还算是一个小名人,为人比较活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文艺积极分子,和几个村名一起下各村组唱“白毛女”“红灯记”等样板戏,他能亲手用布做“黄世仁他妈”戴的绣花头饰、用红木雕“木鱼”,妈妈流着长长乌黑的辨子在戏中演码头“卖香烟瓜子的”,父亲第一次认母亲就是演卖香烟瓜子的丫头。

外公本来是舍不得老么丫头到乡下吃苦的,父亲那时住的还是门独户人家的草屋,家中真的是什么都没有,父亲那时因为是干部经常要到镇上去开“三干会”也恰巧设的食堂就在外公家隔二三户,父亲也就能小小的“借公济私”不时的去探望一下母亲,再加上姨妈的作用,外公看看小伙子人品不错,就同意了。不过因为父亲是个各方面的积极分子,母亲提起那个年代就是连平常人家吃饭之前也要先宣读一下语录,决定响应镇里号召进行新青年的红色婚礼。

从镇上到父亲的草屋有十几里路,结婚那天母亲和父亲一律穿着青色的中山装,母亲其实中山装里面穿着外婆亲手缝的红花袄子,和父亲拿着锄头挑着箩筐,后面还有为他们敲锣打鼓的群众,一路走过去,倒也颇吸引众人的眼光。外婆那里能舍得这个老么丫头,那可是大喜日子,只是因为他们的婚礼要做为镇里的学习典型有很多人看所以只能掩着藏着在母亲的箩筐中放了一个橙红花纹在当时也算得上挺小资的梳妆盒,这也算是外公家给母亲的“嫁妆”了吧,现在还在家中摆着,估计这就算我们家现有的最精致的传家宝了。

相信父亲母亲当年那个红色婚礼比起当今各种豪华婚礼的“保鲜期”要长久的多,真的,当年是敲锣队伍一员的叔叔当我对他提起那个场景时他还是记忆犹新,并且居然呈现的是羡慕的眼神,母亲至今仍是每天会给父亲遗像前的鲜花换水,还会给父亲天天更换恭品,母亲凝望父亲的眼神永远是那样深情。


图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