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令人难以释怀的电影。
从细微处看脑退化症对现代人的冲击,事业、家庭、记忆以至自理能力皆褪走,活了大半生后脑内渐次空白,有没有比这更可哀的处境呢?它不催泪不煽情,却感人至深,让人反思了生活的核心价值。
改编自美国女作家LisaGenova的07年同名小说,主人翁爱丽丝(朱莉安·摩尔饰)是高等的知识份子,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语言学教授,个人事业处于黄金期,家有同样上进聪明的丈夫约翰(亚历克·鲍德温饰),儿女也自立甚至有自己家庭。
但不幸地,她被诊断患上遗传的早发性脑退化症,全片讲述的,是她和家人由发现、接受、准备、适应、调节以至完全陷于病患之中的过程。
电影拍得细腻,对人物捕捉准确。
爱丽丝是典型的独立女性,十分具条理而聪明,思路敏捷,伶牙俐齿。
爱丽丝的退化,具不同阶段,由早期的失语忘字,跑步迷路,渐退至忘记约会、家人名字、做过的事情,最后甚至忘记了自己家中洗手间位置,亦慢慢地透视了爱丽丝和家人的痛苦。
电影好看在于,机灵的爱丽丝早着先机,常抱持正面而积极态度,替自己病情作好准备,充份显示她对自己生活质素的关注,个人自理的习性,从没求援、沮丧和自弃。
例如,她为了检测自己退化速度,她设下了十条自问自答的常识题,每天回答一次;她亦为自己完全失忆下,录下了片段提示自己如何“处理”,提示儿女们做身体检查,早早发现有否这遗传病。
为了延缓退化速度,她又常玩拼字游戏,保持脑筋活力;继续参与社交和家庭活动,亦与丈夫常常讨论。尽管我们看到她,慢慢思路紊乱、视线时有模糊、说话遣词变得吃力、脾气变得难以捉摸,但其情可堪。
电影花了不少篇幅,描绘她跟家人的相处。
丈夫和儿女们对她的无限支持,也有与小女儿丽蒂亚(克里斯汀·斯图尔特饰)的争拗,形成了很丰富的质感,立体地展现了这病患对家人的影响。
但戏的力量,不在于只是学究性地描述脑退化症,生理变化等等,反而聚焦了记忆、友情、知识、以至生活质素的失去。
朋友看毕后,那种震撼难以言喻,它是知识份子的梦魇,毕生以充实自己,提升知识、学问和修养为己任,却于一段时间后尽付东流。不仅人生大部分的技能会随之失去,连看过的书、电影,旅游体验,爱过的人,全都忘记了!
难怪爱丽丝自言,它比癌症更磨人!试问躯体虽在,脑内空空如也,人生还剩下什么呢?
表面是记忆,内里谈的是创造力和独立能力,关乎了生活质素,特别是精神生活。对物质丰饶的城巿人,夺走了精神库存,比取去性命,更让人不寒而栗。
我们害怕被洗脑,但有没有认真地为脑内放进充实的东西呢?有没有真正了解,什么才是生活质素?
戏内爱丽丝在演讲中分享了美国女诗人ElizabethBishop的诗作《One Art》,里面提及“失去的艺术”,实在很有意思。
“失去的艺术并不难处理,许多事物的失去,就像意欲告诉人,失去并非什么灾难。”(The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我们太习惯失去,失去时间、失去动力,失去尊严、尊重,失去身份和城巿,甚至失去挚爱挚亲。
“失去”是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深层主题,一如《万有理论》,随着霍金身体渐冻,取走了他的活动力和语言能力,也慢慢失去了发妻;《鸟人》失去了存在价值,重新起飞的动力;《少年时代》更是失去了时间和纯真。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美国狙击手》,主角克里斯四度深入两伊,以夺去别人生命来保护队友生命,却愈发失去了信念信仰,最后他在沙尘暴中撤退时,遗下了自己从不离身的配枪,以至常伴左右的,一切不言而喻;未公映的《模仿游戏》,令人凄然的是一段苦恋,失去挚爱。
《仍然爱丽丝》最动人一幕:病入膏肓的爱丽丝正准备讲稿,在差不多没有短期记忆下,执笔忘字,连阅读都困难,却因小女儿的建议,放弃了原稿,从头写出了自己最真挚的演辞。这“改动”是暗场表达,没拍出来,观众或许会忽略了,却提醒我,当失去变成常态,真正不能失去的,只剩对自己的要求。
本文作者Hitori是本港资深影评人
点图并“识别二维码”
即可关注
南早中文网 是专为中文读者服务的是香港首屈一指的英文报章
www.nanzao.com
世界在此 读懂中国